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做一个有深度的工学人:耕耘在创新的田野上(2)

核心提示: 华农五月,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结硕果。众教师真情投入,为学子点燃科创热情、力耕科创沃土、深植科创基因;工科学子勤读力耕,积极进取,共同为创新人才储备注入源头活水。

抢抓时机,搭建平台 深耕科创热土

大学是构建知识结构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实验室,则是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理想场所之一。

在现有教学实验室基础上,工学院包括电子竞赛实验室、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慧鱼卓越工程师创新实验室及农机装备观摩认知平台在内的四个创新实验室与一个观摩认知平台。凭借作品气吸式纸币整理装置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胡真财评价道:“这些平台与资源让我们在‘勤读’的同时也学会‘力耕’。例如,金工实习让我们掌握了车、钳、刨、铣等多种工艺,而不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则为同学的实验设计提供便利。”

罗锡文院士现场点评我校学子作品
罗锡文院士现场点评我校学子作品

图3QQ图片20170515161828
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工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学院为各创新实验室配备了如高云、黎煊、黄小毛、徐胜勇、刘浩蓬等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指导教师,通过较为完整的培育体系,将具有创新、能创新、敢创业品质的学生挖掘出来。“参加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时,我们在纸币识别技术方面遇到了难题。但在徐胜勇、陈红老师的指导下,工学学子最终创新性地使用逻辑电路这一硬件方法,成功地进行了纸币识别。”谈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胡真财感慨获益匪浅。

教学相长,师生同心 深植科创基因

各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辛勤指导。参加“华舟应急杯”决赛答辩前,卓越工程班学生代淑芬将答辩演示文稿发给指导老师王树才时已是深夜,但他立即接收了文件,并为学生认真修改、悉心指点。代淑芬感慨:“王树才老师不辞辛苦地帮忙修改演示文稿,指出内容和思路上的不足,并且将其梳理完善,我们十分感激。”

勤读力耕,不忘立己达人。我校数学建模协会负责人向英杰定期组织数学建模培训,在其带动下,工学院参加数学建模协会的人数不断发展壮大,占整个协会的三分之一。在国内外赛事中,工学院1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王星宇、张永杰、杨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黄华铮皆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有数十人获得全国数学建模二等奖。“近年来,工学院学生创新队伍初步形成了‘高年级主力、低年级配合’的梯队培养模式。”工学院院长廖庆喜总结到。

我校学子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
我校学子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

通过各类项目培育,工学院学子在国内外多类专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统计表明,近五年,学生获国际、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累计15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者年均100人次;近两年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个、创业扶持基金支持项目9个;近五年,学生实践研究获专利成果100余项、师生累计发表相关教研论文达30余篇。通过科技创新,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得到提升。

工学院党委书记刘朝晖表示:“工学院年均50余名教师指导400多名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此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相长。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国创、SRF项目中获得灵感和启发,为申报科研课题开拓思路。同时,学院以创新文化为导向,让师生认同、注重、参与创新成为学院独特的文化传承。”

千帆齐发,百舸争流,面对“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工学院将再次吹响“双创”集结号,开启新征程。

审核人:瞿明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富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