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邓秀新: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

核心提示: 11月17日,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校长邓秀新院士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发展战略、改革创新等内容接受了校新闻中心、学通社记者的专访。

编者按:11月17日,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校长邓秀新院士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发展战略、改革创新等内容接受了校新闻中心、学通社记者的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经本人审阅,采访人吴怡然、陈治国)。

我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记者:现在都在谈改革,国家在改革,教育界在改革,学校也在推进改革,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也在深刻变革之中。您觉得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应重点关注什么?

邓秀新:我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先做调研,经过充分论证后再实施,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要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我校研究生教育的问题是:第一,学科间发展不平衡,学科差距也大。这就要求我们评价导师水平、研究生水平时要区别对待,但同时应保持一种向上的标准和导向。学科建设是以人才为核心,人才培养和成长有其周期,是一个需要积累、需要过程的事,不是一天能做起来的。

第二,博士生指标偏少,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有历史原因,后来我们发展了,但博士生指标一直增长不快。

第三,由于学科间的发展差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我们要通过坚持质量导向、制度设计,让每一个学科都有发展进步。未来要把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考核指标。研究生的质量要看其全面发展能力,不仅仅看论文发表数量。

研究生是学生,也是科研人员

记者:您认为研究生给自己定位,是更侧重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他们在科研、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

邓秀新:我认为研究生首先是学生,再者是研究人员,是二者的复合体。

研究生与本科生有着本质区别。他们不能简单地啃书本,而是要有研究目标,要拿出研究方案,找到路径并解决问题,是创造性劳动,不是简单的“炒现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在于他们个性特征更强,个体差异性更大,自主判断能力更高。

由于研究生自主掌握的时间比较多,研究生要自律自觉,不能老是靠点名打卡来督促,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安排为主动安排。

同时,我希望研究生在课堂外要多读书多钻研。要有选择、系统地读书,定下阅读计划。如果说本科生还是知识传承与学习,那么研究生就是在进行创新,形成系统认知,获取新知识。

我觉得,我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还不够。在研究生培养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很重要,学生能从思想碰撞中找到灵感和方向,导师也能从中得到提升。不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导师,不是一名合格的导师。

从1993年至今,我带了20多年的研究生,有一些体会。导师要与研究生进行更多互动、更多讨论,要把握科研整体方向。我们的科研团队如果是艘航船,那么一定要有掌舵人,有划桨者,有瞭望哨,这些组合在一起才是“团队”。培养研究生为什么有seminar、读书会?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讨论,明辨是非,开拓思路。

导师要凝练好科研方向

记者:您觉得,学校该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呢?

邓秀新: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从1953年开始,已经迈入第61个年头。学校现有7000余名研究生,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视,研究生已经成为学校科研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把他们的“脑子”用好,可以为学校、为国家干成更多事。

我校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博士生规模偏小和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起步较晚、发展较弱的学院、学科既要把现有资源用好做好,也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

同时,不少院系、课题组、导师在科研定位、方向凝练上要再多花点儿功夫,明确自己的科研特色和方向。如果每个老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世界上是知名的,是受尊重的,那么我们离世界知名大学就不远了。如果一个大学论文出的很多,研究人员不少,但没有一个学科或者方向能在全国乃至世界排名第一第二,那就无法证明学校的综合实力。如果一所学校有一批数一数二的学科或方向,有三四十位世界著名的教授或是能引领方向的大科学家,有几百位知名的学者,那就不得了。目前,我们学校这样的“大家”少了。

此外,导师们一定要把科研方向搞准。做研究,最忌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怕方向不稳定,最怕方向出错误。做研究就像“垒长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握住方向。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导师负有很大责任。如果科研是“长征”,每个研究生是“接力”,都是“长征”的一段,那么只要方向正确,接力做下去就能到达“陕北”。所以说,提升质量,不能挂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要凝练科研方向。

学校应该提供怎样的土壤去培养“一流科学家”?我觉得,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的研究不要太急进、太功利。这其中有研究上选方向的问题,有韧性、持之以恒的问题,也有制度文化的问题。就是说,要允许探索,宽容失败,我们可以交学费,但不要浪费,要及时总结。另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并重,要开放、包容,这样才是自信的心态、成熟的心态,才能吸引“良才”。

研究生教育须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

记者:您觉得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邓秀新:有一年,我们发现研究生的论文致谢,很多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明显是拷贝的,这就说明学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谈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生的论文出了问题,导师负有责任。连续几年,我们果树学方向的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不是介绍专业,而是首先讲学术道德、谈学风,给他们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这个非常重要。

这几年我们抓学术道德建设比较严,学校最近也出台了一些强调学术规范的条例。我们说我们学风淳朴,但与世界知名大学比起来,我们对待科研的严谨、对待专业的热爱,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成才氛围,一个很平等的激励氛围,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评价,“阳光温暖地照耀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进入世界知名大学需“三大支撑”

记者: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对此您是如何定位和思考的?

邓秀新:世界著名、世界一流、世界知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就我们的理解,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应该有“知名”的文化氛围,“知名”的研究生教育,“知名”的学术大家,“知名”的学生。

作为教育部部属高校,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有这个豪气和这个责任,进入到世界知名甚至是“一流”乃至“著名”之列。但这取决于三个综合因素:第一,要有财力的支撑;第二,要有人才的支撑。有了明确的定位和优良的管理,才能吸引到高质量的老师和学生;第三,要有环境的支撑。良好的氛围或文化的浸润,才能让大家成长成才。一所知名大学,不仅仅是风景好,还要有一批大师,能启迪心智。我们如果在定位和凝练科研方向上下大力气,每个老师的方向在全国、在世界都是领先的,我们距离世界知名大学就不远了。

如果说哪一天,我们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走向世界各地,在每个行业和领域都有所建树,我们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老师,我们在优势特色学科、高端领军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校园环境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成功实现了“五个一流”的战略目标,那我们就进入到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列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