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夏振坤先生二三事

核心提示: 辛丑岁末,夏振坤先生的鸿篇巨制《夏振坤文集》付梓问世了。夏老师是勇立潮头、创新学术、金声玉振的大学问家;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后学敬仰的“大先生”;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报纸截图

报纸截图

辛丑岁末,夏振坤先生的鸿篇巨制《夏振坤文集》付梓问世了。作为夏先生的学生,我有幸在该书发布会上发言,分享夏老师取得丰硕学术成就的喜悦。夏老师是勇立潮头、创新学术、金声玉振的大学问家;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后学敬仰的“大先生”;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夏老师是勇立潮头、创新学术、金声玉振的大学问家。他1928年出生于江西一个书香世家,历经战乱兵燹、颠沛流离之苦,目睹国破家恨、民族孱弱之难,立志“把小我放入‘一切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的毕生追求中”,奋发求学,走上了科教救国的学术之路。他一生执着于学术研究,苦心孤诣,镂肝鉥肾,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尤在中国农村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现代化研究等领域,探赜索隐,著述宏富。在1989—1992年间激烈的经济体制思想争论中,他较早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立体交叉网络模式”、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观点。他是最早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思想的学者之一,为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思想贡献。在农业与农村发展方面,他提出了许多新型发展模式和独有学术见解。他多年持续追踪和研究农村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农业发展“矩阵模式”总体设想和“三维立体农业”、八种农业发展模式等重要思想,不仅为农业经济学知识体系贡献了重要学术观点,还为农经学科发展开辟了重要学术方向,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夏老师为学为事为人深为后学景仰、学界称誉。

夏老师是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令后学敬仰的“大先生”。“做人,愿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做学问,愿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是夏老师的自勉箴言。他在学术研究中始终聚焦中国国情,做极接地气的经世致用之学,这是他研究中国问题的一贯思想。而如此为学为人之道,先生一生坚守,并对学生耳提面命,谆谆教导。27年前,夏老师是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我的论文内容主要是用国内资源成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问题。时至今日,我仍记得夏老师在答辩会上反复强调:“一定要从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切不可脱离中国的国情。”夏老师是我的学术引路人,沿着这个方向,我在该领域继续做了多年研究工作,也小有收获。

印象深刻的是,我第一次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未能成功。当时(20世纪90年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很少,我校农科课题一年获批不会超过1项。我在夏老师家谈起此事,他很认真地与我讨论了选题和内容,给了我很多关键的建议,既耐心指点又热情鼓励,告诉我要矢志深研厚积,努力下去一定会成功。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话我一直没有忘记,成了我后来承担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的激励源头。饮水思源,衷心感激夏老师当年的悉心指导!

夏老师的农业经济学学术思想滋养了全国许多农经学人。很多后辈阅读夏老师的论著,从中获益,由此走上学术道路,成长为有思想、有见解、有影响的农经学者。

夏先生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担任院长之前,曾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了30余年,滋兰树慧,培养了几代华农农经学人。作为夏老师的学生,我们何其有幸,有机会聆听先生教诲,受益其关怀培养。抚今追昔,夏先生培养的华农农经学人遍及全国,许多业已成为我国农经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等。他们为新中国农经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创新与运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卓有建树。

夏老师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70多年前,夏先生拓荒辟壤,开蒙筑基,参与组建了华中农学院农经系,是农经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那时,他担任农经系书记和校党委委员。他曾力邀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加盟农经系,张先生亦欣然应允,后因种种缘故未能实现,引为憾事。多年来,无论光阴流转,无论他身在何种岗位,夏老师始终心系和支持华农农经学学科建设发展,诸多大事和学术活动,他都亲自参加和指导。

夏先生倡导的创新思想和系统研究方法以及农经学学科的建设思路,对我国农经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是宝贵的学术基础,也一直指引着华中农大农经学学科的发展。华中农大过去和现在设立的农经学学科相关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许多都与之相关。受他当年提出的生态农业思想启发,华农经管学院成立了省级重点智库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院;他当年提出的城乡融合思想,一直是华农农经博士点重要的研究和招生方向;其“三维农业”中经济增值运转维度的学术思想所延伸的农业产业经济研究,也历来为华农博士学科点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全国也有一定学术影响。

惠于夏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指导培育,并经几代学人深耕不懈,现在华农农经学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学科。历史地看,这些成绩,源于夏先生等老一辈学者打下的重要基础。我们也有信心,把夏先生等老一代学者开创的学术事业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作者李崇光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第A07版:A07版

责任编辑:郭晋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