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核心提示: 6月1日上午,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开幕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赵静薇)6月1日上午,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开幕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魏民,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汪小我,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高翅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33所生物科学拔尖2.0基地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金凤主持。

(记者 川竹 摄)(1)

(记者 川竹 摄)

高翅在致辞中指出,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立的宗旨是培养未来的杰出生物学家和医学科学家。而要培养未来杰出科学家,必须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融为一体,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引导他们成为矢志强国复兴的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

微信图片_20240602211921

校党委书记高翅致辞(通讯员 侯国涛 摄)

高翅谈到,培养未来杰出科学家,我们一是要做到科学与人文融创。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理基础的同时加强人文艺术经典学习,在民主、自由、平等、友善的育人情境中传递和培塑起正确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CIV),让同学们既仰望头上的星空,又恪守心中的道德定律,既执于埋头赶路,也停下来看看是否走对了方向。二是做好人工智能和教与学的融合。精心设计好“近端发展区”,引导学生使用结构化和哲学思维与AI进行深度交互讨论,引导AI做出深度并有个性的回答,让AI成为同学们突破“近端发展区”的“脚手架”。三是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具有巨大潜力的同时,警惕存在的未知风险和伦理问题,秉承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最后,他鼓励在座青年学子永葆童趣、持续奋斗、不忘初心,早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

听众(通讯员 侯国涛 摄)1(1)

与会代表(通讯员 侯国涛 摄)

邓子新以“DNA硫修饰机理突破赋能合成生物学”为题做大会报告,回顾了其团队在二十多年前发现细菌DNA分子硫修饰的历程,近期揭示DNA硫修饰系统Dnd和Ssp作为细菌防御系统抵抗噬菌体感染的机理,并以此创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菌株、基因编辑、反义核酸药物和核酸检测技术体系,为发酵工业和现代医学诊疗提供新技术支撑。邓子新寄语年轻科学家在培养生物学拔尖人才中,要弘扬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

邓子新院士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1)

邓子新院士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

张启发以“用现代生命科学治理健康”为题,阐述了农业大学如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辟新赛道,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对治未病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治未病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永远健康”,即健康长寿、无疾而终。当前,各种慢性疾病严重困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而高糖易消化的精米白面则是各类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张启发指出,可通过优化食谱结构、关注健康指标及调控自身基因来构成治未病体系。他呼吁建立一个名为“健康科学”的新学科,以实现人类社会“无医、无药、无病”的三无境界。他建议开展以中国主产的粮、油、蔬菜、水果、肉、水产及全谷黑米等其他食品为食谱的大规模中国人群阵列研究,建立“中国人群健康食谱”;逐步开展全民“治未病”行动。他号召参与生物科学“拔尖计划2.0”的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用现代生命科学治理健康”的行动中来,为“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1)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

魏民阐释了自己对“生物学思想视域下的教与学”的思考。他认为,生物学的教与学应当以诠释生命的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目标,用生物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生物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生物学的语言解释世界。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抽象层面上表征问题,建构概念性知识,获得迁移能力,富有成效地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他建议大家在生物学视域下对各个二级学科进行链接与整合,如将生物分子置于“活的生命”去理解,将真核细胞的起源置于演化的视域下去理解。

魏民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1)

魏民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

汪小我围绕“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交叉人才培养”重点讲述了AI模型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巨大的应用前景。他表示,AI与合成生物的交叉融合,可加速对生物的理解和设计,加深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汪小我指出,实现人工智能与生命学科的交叉并不容易,我们应致力于营造学科氛围,打造开放包容的环境、激发创新热情,进一步提高交叉学科综合研究能力。

汪小波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1)

汪小我作报告(通讯员 侯国涛 摄)

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代表、北京大学杜思凝汇报了自身成长经历和体会。她表示,“我们既是当下生命科学这片广阔海洋中的启航者,亦为成为未来的引领者而努力,而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正是我们茁壮成长的港湾。”她号召大家用智慧和努力为科学添新章、为人民谋福祉,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听众(通讯员 侯国涛 摄)(1)

听众(通讯员 侯国涛 摄)

同日下午,全国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教师代表分别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生物科学拔尖人才人才培养:BIO-AI & AI-BIO”和“基于能力导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101计划’实施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进行分论坛交流,之后进行集中研讨。基地学生代表则前往光谷生物城开展现代生物技术Workshop,进行实践交流学习。是日晚,师生们在荟园社区乐乐园开展了草坪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融乐活动。

分组讨论(通讯员 侯国涛 摄)(1)

分组讨论(通讯员 侯国涛 摄)

微信图片_20240603101322

草坪音乐会(侯国涛 摄)

微信图片_20240603101333

草坪音乐会观众席(侯国涛 摄)

微信图片_20240603101339

参会单位集聚草坪音乐会(侯国涛 摄)

据了解,为促进生物科学拔尖计划2.0 实施高校之间交流合作,共同构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3年由吉林大学承办首届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32所生物科学拔尖2.0基地高校师生代表首次齐聚,充分开展研讨、交流和学习。经申请,我校成功承办本次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2所拔尖高校及生物科学“101计划”组织实施单位西湖大学等18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会议决定,2025年工作研讨会将由清华大学承办。

审核人 唐永木

责任编辑:蒋朝常 潘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