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从盲评“3A”到差点“翻车”

——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一场充满“硝烟”的答辩

核心提示: 5月27日下午,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C203内,一场充满“硝烟味道”的学位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从盲评“3A”到差点“翻车”,在大学“最后一课”,三位答辩教授和魏文杰同学共同捍卫学术的严肃、学问的严谨,书写“立德树人”的育人大文章。

5月27日下午,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C203内,一场充满“硝烟味道”的学位论文答辩正在进行。

魏文杰同学答辩现场(记者 蒋朝常 摄)

魏文杰同学答辩现场(记者 川竹 摄)

“意义很大,但内容阐释不够凸显”“工作量很大,但行文不够规范”“讲得很好,但学理逻辑一般”……在硕士研究生魏文杰汇报完学位论文后,鄢文豪、陈伟、焦文标等三位教授对论文进行了逐一点评,三个“但”让答辩会一度陷入尴尬。

魏文杰硕士论文的主题是“玉蜀黍属多组学数据库构建2.0版的建设与创新”。要知道,这篇论文盲评为“3A”,得到同行不少肯定。论文基于 1.0 版本,综合新产出的玉蜀黍属多组学数据,可以方便研究者更快捷地挖掘玉蜀黍属基因组信息,试图更深入地理解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进而促进玉米的基础研究和遗传改良。

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答辩现场有点“翻车”。

在场人员认真倾听魏文杰同学答辩(记者 蒋朝常 摄)

答辩现场(记者 川竹 摄)

三位教授就细节问题进行了“挑刺”:摘要不聚焦、过于简短,P31至P33留白较大、格式不规范,引用图片模糊难以辨认……“玉米基因组学大数据整合,很不容易,但论文写作还存在差距!”鄢文豪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所在。

其实,答辩委员们也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开发工作量大、应用性强、数据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是学校玉米团队历年的大数据集成,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同行研究者来说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眼见魏文杰有些“挂不住”,鄢文豪勉励魏文杰:“‘好’不如‘更好’,要有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往更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进阶!”

“数据罗列比较容易,能否举例说明,数据库到底如何应用,如何关联玉米多功能组学?”“从1.0版本到2.0版本,创新在哪里?改进在哪里?”“当下数据如何迎接人工智能和AI挑战?如何用新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数据库?”“如何改进学者们使用数据库的‘用户体验’?有无实用价值分析判断?”陈伟、焦文标则与魏文杰讨论了深层次科学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现场,魏文杰一开始神色略显慌张,好在他反应敏捷,迅速调整心态,当即准确回答了答辩委员的提问:“数据库在模块的关联性、设计的统一性、网站的性能、可持续性和易维护性均得到了大大提升,未来将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字体太小,图片不清晰,我们‘老年人’怎么看得清?”导师严建兵教授的一席话让严肃的氛围略有缓解。他接着说,现在离毕业还有时间,一定要听取答辩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好好修改,“摘要宜纲举目张、图片要可视可读、格式要科学规范、小标题要字斟句酌,改了之后再给玉米团队讲一遍,不改不签字啊!”

魏文杰和同学们外出考察(魏文杰供图)

魏文杰和同学们在野外调研合影(魏文杰 供图)

切实的建议、紧张的问答,一个小时的答辩接近尾声。但魏文杰“意犹未尽”,在致谢阶段,他特别鸣谢所有帮助过他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感恩严建兵教授的培养,“感谢您,促使我不断前行,支持我不断进步,您是我学术与人生‘双导师’!感谢玉米团队,你们是支撑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答辩会结束( 魏文杰供图)

答辩会合影( 魏文杰 供图)

答辩结束后,只见魏文杰在论文上快速圈圈点点,他说,老师们提的意见他都一字不落地记下了,接下来要进一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其实很感动,说明老师们对我是认真的、负责的,也是一丝不苟地审看过我的论文的!”

实验室合照2022

玉米团队师生合影(魏文杰 供图)

华中农大研究生院学位与质量管理处处长马华力谈到,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大课和育人大课。希望通过答辩,在大学“最后一课”共同捍卫学术的严肃、学问的严谨,书写“立德树人”的育人大文章。

就在记者即将发稿时,魏文杰发来信息:“我连续改了三天,学术上突出生物学意义,内容上融入实操案例,图文格式上全面修订……”他说,答辩让他体验到的是学术严谨与精微,为他开启新一段旅程奠下了一方基石。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通讯员 向克蜜 审核人 吴义生 马华力)

责任编辑:蒋朝常 韩佳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