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张启发陈焕春严建兵姜道宏受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前沿论坛并作报告

核心提示: 5月22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粮食产量与生物蛋白供给提升理论与策略”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襄阳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曹晓风、陈晓亚、邓子新、朱玉贤、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以及40余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会,共同探讨新时期新形势下粮食产量与生物蛋白供给提升的新策略。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校长李召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龚剑明研究员出席论坛。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晏华华)5月22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粮食产量与生物蛋白供给提升理论与策略”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襄阳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曹晓风、陈晓亚、邓子新、朱玉贤、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以及40余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会,共同探讨新时期新形势下粮食产量与生物蛋白供给提升的新策略。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校长李召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龚剑明研究员出席论坛。曹晓风和张启发担任论坛主席,副校长严建兵担任学术秘书。

会场

论坛现场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致辞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致辞

论坛开幕式上,王祺扬致辞介绍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区域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表示,近年来襄阳市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供给的重大责任,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种子研究培育走在湖北省前列。期待与会院士专家为襄阳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指点迷津,助力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的更高台阶。未来,襄阳市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奋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襄阳贡献。

李召虎致辞

李召虎致辞

李召虎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的建设运行情况、耕读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华农健康一桌餐”中的代表性科技创新成果,并简要分析了湖北省粮食生产基本概况。李召虎介绍,湖北省作为鱼米之乡,在2024年至2030年新一轮“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亟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收获环节减损、调整种植结构和提升粮食单产,其中单产提升是核心路径,迫切需要发挥生物育种技术的重要作用,期待与会学者为“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贡献智慧力量。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

朱玉贤院士作报告

朱玉贤院士作报告

姜道宏教授作报告

姜道宏教授作报告

曹晓风院士作报告

曹晓风院士作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围绕作物产量与品质提升议题,张启发作《为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发掘黑色稻米的营养宝藏》报告,报告解析了黑米的营养健康价值,提出“主食全谷化,黑米主食化”倡议。朱玉贤作《棉纤维细胞合成机制研究与育种应用初探》报告,提出棉花CSC及其合成产物的特性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不同植物物种中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培育更高质量的棉花新品种。华中农业大学姜道宏教授作《真菌病毒介导的植物疫苗促进粮油作物抗病增产提质增效绿色技术创制》报告,提出真菌病毒介导植物疫苗概念能够突破现有利用真菌病毒防治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瓶颈,为我国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为我国粮油作物增产、增效提供了潜在的新质生产力。曹晓风作《新型豆科牧草育种与土壤改良利用》报告,报告分析了牧草种植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回顾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助力牧草育种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草牧业发展进行展望。

桂建芳院士作报告

桂建芳院士作报告

戴俊彪研究员作报告

戴俊彪研究员作报告

田志喜研究员作报告

田志喜研究员作报告

王二涛研究员作报告

王二涛研究员作报告

严建兵教授作报告

严建兵教授作报告

围绕蛋白质供给新途径议题,桂建芳作《从多倍体鲫的遗传育种实践谈水产精准育种和种业的创新与发展》报告,提出银鲫之所以多能,在于其有独特的三倍体遗传基础,这使它成为一座发掘不尽的“宝库”,发现其进化机制、开拓育种新路径等是水产育种和水产种业发展的不竭源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俊彪研究员作《合成生物的设计构建》报告,简要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和合成基因组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了植物基因组合成的最新进展,并研讨了合成基因组学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员介绍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出创新育种理论、培育突破性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提高单产和利用边际土地扩增种植面积是我国大豆种植业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作《生物固氮助力绿色农业》报告,围绕菌根共生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介绍植物与共生微生物之间的营养交换和信号识别,展望了植物-微生物共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挑战。严建兵作《发展高蛋白玉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报告,从大食物观角度,介绍解决粮食安全的多种路径,玉米角色和重要性,玉米产业科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邓子新院士作报告2

邓子新院士作报告

陈焕春院士作报告

陈焕春院士作报告(本组照片由记者 晏华华 摄)

24日进行的圆桌讨论环节,邓子新作《DNA硫修饰分子机理突破赋能合成生物学创新》的报告,阐述了催化DNA大分子形成硫修饰的功能复合体在帮助细菌防卫噬菌体入侵过程中的分子机理。DNA硫修饰的基础研究在抗噬菌体发酵生物体系、基因编辑、核酸检测技术和靶向反义核酸药物设计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陈焕春作《黑水虻昆虫蛋白高效转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报告,提出寻找和开发新的优质蛋白源是解决我国蛋白质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黑水虻转化是绿色、高效的蛋白生产方式,未来要加强利用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推进黑水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报告结束之后,与会学者积极围绕粮食产量与生物蛋白供给提升理论与策略主题座谈交流。

据了解,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下,各专业常委会和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共同承担的高层次学术活动。论坛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旨在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系统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论坛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充分发挥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襄阳市科技局、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襄州区人民政府协办。论坛期间,王祺扬会见了院士专家一行。

审核人 鄢文豪

责任编辑: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