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学术校庆:连接“双甲子”和“双一流”的桥(2)

核心提示: 双甲子校庆定位是学术校庆、人文校庆、校友校庆。近期,本网将围绕这三个定位,回望120周年校庆中师生校友共同积淀形成的故事、精神和价值观。这是首篇:《学术校庆:连接“双甲子”和“双一流”的桥》。

滋养学术精神

看大学的水准,要看学校的学术水准。看大学的品位,要看师生的学术品貌。

回望整个校庆年的学术活动:既有高端论坛、国际大会的庙堂之高,也有育人小品、学术沙龙的引人入微;既有严谨、充满科学气质和学术精神的盛会,也有轻松的、促进思维碰撞和观点迸发的沙龙;既有打破砂锅论到底的对话,也有海阔天空头脑风暴的畅想;既有各类学术讲座启迪科学智慧,也有不少成长分享指引人生航向。

高质量、立体、前沿、青春、务实,是学术校庆呈现出来的品貌。

——青年老师活跃。

“很有野心,想到就去做”,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龙漫远老师来校参加国际动物基因组学研讨会后,对会议发起人陈振夏老师的评价。

“敢不敢邀请全世界最知名的学者来实验室指导?”回国两年的陈振夏教授团队正处于“拔节”的关键生长阶段,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更多牵引向上生长的力量。大胆尝试下,他们成功邀请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澳洲科学院院士Jennifer Graves教授等领域重量级学者,带来国际动物基因组学前沿研究进展,并逐一考评指导实验室研究生课题。整整三天的高水平学术指导,让实验室的研究生们大呼过瘾。

青年老师是学术校庆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一批青年老师围绕所在学科方向,发起了“创新创造创业”高端论坛、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整合生物学前沿论坛、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南湖生物医学讲坛、园艺讲堂、景园学堂、达尊讲坛、作物科学高端论坛、绿博讲坛、水产新视界、农业工程学科发展高峰论坛、狮子山社会学讲坛、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论坛、公共管理论坛、中美华人化学教授会议、中欧传统发酵食品研讨会、中美外语教育国际研讨会、国际三维基因组学研讨会等一批学术报告会。

老师们表示,学术交流平台是设坛借风,有利于学习最新研究工具和理论;是造船出海,有利于融入国际研究网络;是筑巢引凤,有利于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归根到底是开放办学,在开放的时代与时代同行。

——青年同学受益。

当诺奖学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连用两个“great project”评价2018级博士生余劲松的课题时,他心潮澎湃。

余劲松说,刚开始同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交流时,心跳很快——因为心生仰慕;交流一个多小时之后,心跳也很快——因为心潮澎湃。过了一天,心情平静了,更有信心踏踏实实做好研究。

学术校庆季,校园留下了很多生动的问学剪影:比如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不少同学在过道和讲台周围席地而坐;比如互动提问一个接着一个,现场同学的奇思妙想不时引起报告人和听众会心一笑。名师大家进校园,激发了很多同学的科学梦想,播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一批同学在肩并肩、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中受益匪浅。

——青春梦想迸发。

青春活力的学术品貌之中,争创一流、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清晰有力:

罗正荣教授说:“成为一流,就是要与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学科为伍”,他邀请日本京都大学、台湾大学师生来校举办三校联合园艺学研讨会,3所学校园艺学科的老师带着整个实验室师生团队来相互切磋。

郭亮教授说:“高端论坛,就是动员高水平的老师,邀请高水平的学者,来做高水平的报告”。今年举办的22期作物科学高端论坛,共邀请来了6位院士、9位长江杰青、5位国外知名大学教授。

曹罡教授说:“高起点、国际视野是生物医学中心建设的最初定位。也只有坚持高起点谋划,才可能高质量发展”。他和他的同事们,正依托农业和生命科学优势,努力拓展学科领域,发展有华农特色的生物医学。

晏向华教授说:“一流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有四个回归:回归关键科学问题;回归学术讨论交流;回归资源仪器共享;回归协同创新创造。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做好研究,做到不辜负时代、不辜负青春,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拓宽眼界认知,争做引领创新的华农人。”

李林教授说:“培养一流人才,要把学生送到最先进的平台学习,把最优秀的科学家请来研讨”。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加强作物信息教研,谋划在未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工具,“让学生们拿着无人机种地”。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师生的活力和理想,代表着华农当下的精神,孕育着学校未来的希望。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