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最美校友】罗卫国:贫穷中走出的企业家

核心提示: “心中有阳光,哪里都是晴朗的”是罗卫国给华农学子的赠言,亦是指引他走向成功的信条。他希望学弟学妹们无论走到哪都不要忘记母校,他衷心希望母校“根越深,枝叶越繁茂”。

从贫穷中走出来,在拮据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罗卫国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在商海中奋勇拼搏蜕变成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从深圳、重庆到上海,再到如今花开全国,他将对园林行业的热爱化作创业和奋斗的动力。

功成名就之后,他却依然低调淳朴,不愿向公众提及太多成绩的他却十分关心母校学子的成长,设立奖学金帮助学弟学妹们圆梦华农。

“心中有阳光,哪里都是晴朗的”是他给母校学子的赠言,亦是指引他走向成功的人生信条。

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罗卫国却十分乐意接受母校学生记者的专访,他将为我们讲述哪些动人故事?

QQ图片20170919153945

“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

出生于江苏省泰州靖江市的罗卫国,选择了“贫穷”和“自由”两个词作为童年的标签。他直言:“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他说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即使是童年的玩具,也只能自己动手制作,所有的玩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花钱”。

正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红色印象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共同的烙印。罗卫国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每天早出晚归忙于田间,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但这也恰好也给了他自由的童年。他常常跑到田边玩耍,十分快活。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由于条件有限,罗卫国不得不背着小板凳去上学。他坦言,家里虽然很贫穷,父母也无暇顾及自己,但在学习上要求却十分严格,无论寒冬酷暑,都不允许上学迟到。“记得有一年雪下得很大,脚踩在雪里拔都拔不出来,河上的桥断了,只能从水里淌过去……”

罗卫国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显得十分感慨,“即使这样,如果上学迟到被父母发现,就可能挨一顿打。”如今的他依然很感谢父母,他觉得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许有些简单粗暴,但自己却受益终生。

贫穷不仅锻炼了罗卫国克服困难的毅力,还培养了他乐观的心态。他讲起几十年前外公的故事,他的外公在“文革”期间遭到批斗,即使后来平反,依然一贫如洗。为了生活,七十多岁的外公开始创业,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天忙东忙西,开了一间豆制品作坊。他每天忙到深夜,从磨豆子到压豆腐,都是一手包办,而第二天一早三、四点钟起床去摆摊赶早市,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年幼的罗卫国觉得外公十分辛苦,但外公却生性乐观,豆腐卖完的闲暇时间,总是邀几位盲人朋友一起拉二胡,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外公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一直感染和影响着我。这让我更加有动力、有信心在创业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选择上华农是因为上学‘不花钱’”

经历童年的贫穷生活,罗卫国十分希望能靠读书这条路改善生活。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对各个大学了解不多,却在高三填志愿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

“选择华农就是因为上学可以不花钱!”说到这里,罗卫国开心地笑了。对于一个囿于贫困的家庭,华农这个不但免学费还免食宿费用的“不花钱”的学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填报专业时,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罗卫国也只是看专业名称选择了园林。“当时园林专业的名字还是叫观赏园艺,外公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我,潜意识里,我觉得这是个跟美好打交道的专业,也没多想就写上了。”而正是这样阴差阳错选上的大学和专业,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990年,罗卫国以高出录取线30多分的优秀成绩,进入华中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专业学习。正是在这里,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和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实习期间在山上自己动手做饭、在南湖边钓鱼、周末还可以去看露天电影,这些都是华农生活里难忘的回忆。

而在华农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严谨的校风,“印象中老师们大都很年轻,但要求十分严格,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但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一直没有变啊!”

毕业后他将华农严谨的校风带到了企业,一手成就了企业的辉煌;美好的回忆让他深深爱上华农,爱上园林这个行业。他直言,四年虽短,华农的学习经历却让这个大学成了他第二个家,成为人生旅途中重要的足迹。

1994年,罗卫国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

上一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