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青春 > 创新创业 > 正文

工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做客“梦想空间”

核心提示: 6月12日晚,工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宗力教授、夏俊芳教授、高云副教授等嘉宾及学生代表做客工学院“梦想空间”,围绕“机械创新、电子竞赛”主题,与工学院3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一同走进创新之梦。

6月12日晚,工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宗力教授、夏俊芳教授、高云副教授等嘉宾及学生代表做客工学院“梦想空间”,围绕“机械创新、电子竞赛”主题,与工学院3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一同走进创新之梦。

“创新精神与团队合力是成果产生的源泉”

2014届优秀毕业生、中共党员周雄峰是工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优秀代表,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履带式双人休闲运动车”的设计。他所在的团队历经几届国赛,诞生了诸如“华农爱迪生”陶海龙、北航直博生张印等优秀代表,成绩斐然,其作品被中央10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专题报道。周雄峰以团队协作精神表达了个人对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感悟:“所有的一切得益于学院有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及创新精神的传承,团队中榜样的力量让我做出加入创新团队的选择”。他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对生活用心的体悟。专业思维的养成非固着于单一的训练过程之中,而应放置于整体的知识背景下深层次、多视角、广维度地去探索、发现、培养。正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单纯依赖指导教师的帮助,不去自我总结提炼反思远远不够。

“创新之路很累很苦,但一定要坚持”

机制1103班吴长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他所设计的作品“跑步健身自行车”。该作品获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并申报国家专利。吴长征说,大一新生入学,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就埋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大一暑假,这颗种子就生根发芽了,大二大三进入团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自己不断茁壮成长。同时,他表示,选择科技创新是一条很累很苦的路,不仅要有好的灵感和激情,更重要的是敢于坚持。

“农业机械化应用前景广阔,贵在夯实基础”

在回答同学“农业机械化应用前景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联”问题时,宗力教授表示,“农业机械化应用前景广阔,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有待青年人共同努力”,他鼓励同学们要开阔视野,多去农机生产基地了解最新技术成果与技术发展现状,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将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动力转化到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的大潮中去,实现个人人生理想抱负与社会繁荣发展的统一。

夏俊芳教授作为科技创新团队指导老师,十分重视通过常规训练提高学生反应水平与思维能力。“在以农业学科背景为主的机械化项目研究中,只有通过扩宽学生认知视角,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有条件、有机会、有余力将更为前沿、更为高端、更为综合的创新项目做到完美。”她还认为,“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到未来农业机械技术应用的水平。”

作为Altera杯亚洲创新设计大赛最佳指导教师,高云副教授谈到,从2006年起她便开始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培养的学生获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大赛奖项。电子设计竞赛从参赛人员招募到最后比赛,300人参与报名最终只有20余人能坚持到最后,其中艰辛可见一斑。她还提到跨专业学习在电子竞赛中的重要性,对从未涉及的专业课程,完全通过自学弥补欠缺。过去的1年里,高云在电赛实验室中很少发现晚上11点之前走出的学生。为突破训练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他们时常通宵达旦钻研项目。

据了解,工学院历年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坚持“专业教师—辅导员—科技创新协会”三位一体创新教育体系,依托常规赛事广泛培养创新人才,全力为学生开展各项创新项目提供优质环境,取得较好成绩。在刚结束的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工学院学生设计作品最终获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3项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竞赛,学校获评省赛优秀组织奖,取得新的历史突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禹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