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校长李召虎在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核心提示: 在2021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李召虎勉励全体研究生新生,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校长发言(学通社记者 张晨夕 摄)_副本

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在华中农业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李召虎

各位新同学、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代表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对狮子山下的“新主人”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华中农业大学已经走过123年的峥嵘岁月。一代代华农人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以“宏农学、扬国光”为己任,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这两年,每当新研究生入学的季节,网上就会热传学校生科院教授张启发院士前几年写给博士生的一封信。信中说,读研究生,不应妄加羡慕轻松,而应当把“有所建树”作为人生追求,讲出了一个师者对如何读研究生的理解与期望。我建议同学们可以花一点时间读读这封信。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另外一位年轻老师团队的故事。刚刚过去的暑假,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团队殷平教授课题组又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们揭示了线粒体外膜TOM转位酶复合体组装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在Science上发表,这是他们课题组发表系列文章之一。能够持续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背后的密码,离不开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奋斗。今年春节,殷平教授团队的5位老师、19位同学选择留校过年,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殷平教授也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创造知识。探索未知世界就如同一个人在黑夜里行走,像一个人在爬不知道有多高的山,不知道对错,不知道苦甜,不知道终点。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爱好和追求,为之倾倒、矢志不渝,这便是一名成熟的博士生。”

在大家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活之际,我想以张老师的信和殷平老师课题组的故事为引子,和大家谈谈我对研究生期间奋斗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而奋斗?

人生不同的阶段,奋斗有不同的内涵和形式。过去,有的人奋斗的目标可能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对于同学们来说,能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本身就是奋斗的成果。但作为一名研究生,肩负着学术创造的崇高使命,奋斗目标不能仅仅只是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或者发几篇论文。过于功利化或平庸的目标,往往很难做出好的学问,取得卓越的成就。在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厅,分别刻着:“激扬梦想、追求卓越”和“创新、创造、创业”。投身科学研究,奋斗的起点应该是梦想,是源于学术抱负和学术志趣;奋斗的过程往往永无止境、臻于至善。同时,奋斗的目标要努力实现知识创新与成果创造、产业创业相统一,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迎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一个个难题需要攻关;另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技术战、贸易战、舆论战硝烟滚滚。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这些,给我们的奋斗增添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任务。研究生教育处在国民教育的最顶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身处伟大新时代的你们,求学时光注定不平凡。大家必须牢记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勇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中熠熠生辉。

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奋斗?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勉励全体教师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我想,同学们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奋斗路上,同样需要把为学、为事、为人结合起来。

第一,为学,要开拓创新。铁不用会生锈,水不流会变腐,与这个道理一样,思维的惯性、思想的惰性会削弱心灵的活力。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拒绝平庸、不能“躺平”。要甘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同自己的惯性和惰性作斗争;要善于发现真问题,发现真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要勇于探索新道路,尝试新思想、开辟新领域,在独创、绝学上下功夫。这里和大家分享2017年毕业生李响博士的例子。在读博期间他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日常工作是每天跑10板PCR,想要进步的话,是应该每天增加50板PCR,还是多花点时间看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创新性地完成课题呢?”李响认为,要走出舒适圈,从长远布局,用创新性思维和方法来解决传统问题,而不是只知道多干重复的事情;否则,就是用战术上的成功来弥补战略上的失败。近几年,李响正是基于方法创新,首次实现了植物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科学发现,在31岁时受聘为中科院研究员。

第二,为事,要不避艰辛。探索未知的征途中,一帆风顺不可能,磕磕碰碰是常态,实验失败和课题不顺是家常便饭,一定会有一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经历。面对这些苦难,我理解有三重境界。一是能吃苦,面对挫折不消极、不悲观,保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二是会吃苦,冷静判断挑战的类型、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从失败中战胜失败;三是想吃苦,摆脱表层的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以苦为乐,享受奋斗的过程。我们动科动医学院的前辈熊远著院士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科学家。他青年时代因病几度休学,29岁大学毕业,53岁被评为副教授,56岁完成平生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并成为教授。在他看来,猪育种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坚守。猪棚的环境很脏,为了培育优质商品瘦肉猪,他一住就是16年,他说,“猪棚里小猪的哼哼声,就是美妙的音乐”。执著的事业追求、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使熊远著教授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高瘦肉率猪母本新品种,他的成果造福社会,极大地改善了我们老百姓的膳食结构,他也当选为我国第一位养猪学院士。

第三,为人,要充实内心。探索未知世界就如同一个人在黑夜里行走。如何才能在黑暗中走稳走好?我想,需要大家心中有光。大家要首先完成对自我的探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追求什么,奉献什么。投身科研的同时,不妨多走出实验室,养成一两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艺术爱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参与者、主动创造者,别因为长期埋头研究,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知能力。同时,要学会更好地与世界相处,辩证友善地对待身边人、身边事。我希望大家在科学探究中多一点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在为人处事中多一点建设性思维,理性平和。遇事多换位思考,做人少“本位主义”,既要各美其美,更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还特别提醒同学们,不管身处顺境、逆境,都不能投机取巧走所谓的“捷径”。科学研究倡导无边无界,但不能无拘无束,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同学们,我们身处狮子山,我们要做充满勇气、胆识和力量的“东方雄狮”。在华农校园里,从来都不缺少奋斗的基因。我们身边的几位“大先生”就是奋斗的榜样,傅廷栋院士83岁高龄仍在探索油菜多功能利用,张启发院士正在实践“绿色超级稻”战略构想,陈焕春院士致力于保障“动物和人类同一个健康”,邓秀新院士在祖国大地规划出“两纵两横”柑橘优势产业带。今天,同学们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希望你们传承华农人的精神基因,牢记强农报国,把奋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有品质的奋斗,做有品位的学问,成就有品格的人生!

再次欢迎各位新同学,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