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教育部网站】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2)

——党中央国务院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综述

核心提示: 2015年12月初的北京,风还是刺骨的。一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文件,却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在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补短板,兜底线,政策倾斜不含糊

“这里的学费一学期不到400元,条件和城市幼儿园也没差多少。”受惠于甘肃省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支持计划,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乡高湾村建起第一所公办园。3岁半的高煦茏跟着在新疆打工的妈妈回到家乡,幸福地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入园幼儿。

学前教育一直是甘肃省农村教育的“短板”和“痛点”。以教育名县会宁县为例,2012年前,全县只有36所幼儿园,其中26所为民办园。

“我们都说扶贫,怎么扶?首先得解放劳动力,让孩子可以就近入园,让家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说。

为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去年9月,《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印发,提出将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目前,甘肃全省已在58个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建立起939所幼儿园,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

聚焦“全面小康”时间节点与扶贫目标,从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出发,甘肃省在确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时,紧扣2017年和202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集中攻坚、巩固提高,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与甘肃省扶贫攻坚的总体节奏同频共振。

“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是《决定》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的心之所系。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南疆四地州教育发展,中央、自治区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目前已在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先后有内地90所中职学校、5所高职院校,共招收藏区“9+3”学生4万余人,再加上州内就读中职享受资助的,两类受益学生合计达到近7万人。

雪中送炭、扶危济困,为我们眼前这场教育扶贫攻坚战平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2013年7月,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后,各省相继出台实施细则,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完成了自上而下政策率先接轨任务。

广西共有63个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8795所学校近160万名学生,“食堂供餐”覆盖率接近九成。江西努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部分现行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学习、生活困难的病、孤、残等特困家庭学生搭建方便快捷的“心连心”爱心资助工作平台。吉林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和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甘肃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扩大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的强势倾斜也让更多基层教育工作者敢于变革,向贫困宣战。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会宁县,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切实走出学前教育困局,真正解放劳动力,果敢地提出破解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认识、投入、师资、管理四大难题,优化环境,扩大资源,加强建设,提高质量。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先后8次专题研究讨论学前教育问题,2012年以来累计开展巡回指导8个轮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扶贫 教育 精准
责任编辑:吴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