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狮山之子】史志华:让“山更青水更绿”的水保教授

核心提示: 提起水土保持,很多人感觉很陌生,但是对于水和土却很熟悉:脚下的土地,潺潺流动的小溪。但是对于史志华来说自他大学之后,研究土壤、水及其相关科学已经不单单是他少年时为了脱离农村的一个“踏板”,而是他的人生得以大放光彩的一部分。

QQ图片20151203171841
史志华在寝室与学生交流

20151204_094649
史志华在工作

DSC_8490
史志华参加学术会议

南湖网讯 (通讯员 高晨曦 川竹)脚下的土地、潺潺流动的小溪,或许,我们对每天都能接触的水土熟视无睹,但是对于资环学院史志华教授来说,自大学之后,研究土壤、水及其相关科学已经不单单是他少年时为了脱离农村的一个“踏板”,而是他的人生得以大放光彩的一部分。

清晨6点多起床,7点多来到办公室开始阅读文献、修改论文、撰写报告、备课上课、找学生谈心交流,中午小憩一会儿,直至晚上十点钟才回家,不出差在实验室的时候,史志华都是这么度过。大抵他的休息日只在腊月29、30和大年初一,而且这样的情形数十年如一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少了许多乐趣,然而对史志华来说却是简单而充实的。

“就想跳出来,没有出路也要找出路”

史志华出生在湖北十堰市竹溪县的一个山区,“那个时候我的老家还是山区,一眼望过去没有出路”,然而,贫瘠的物质生活并没有让史志华认命,反而成了催人向上最好的强心剂。

“我当时想的就是要跳出这个穷山沟,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也没有想到其他的。”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史志华在考上大学之前的想法就是脱离农村,填志愿的时候,史志华并没有想到要去哪里上大学,甚至连要读什么专业都没有想过。他只是坚定地想,不管读什么都比在这个穷山沟沟会生活得更好,他索性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因为当时的分数考华农的这个专业是最合适的”。

就是二十多年前的这个“合适”的决定竟让他和水土保持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92年7月,史志华从华中农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原湖北省郧阳地区农业学校工作,担任助教。在学校,史志华每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处理其他杂事,加之刚入学校,所以压力很大,但是他不忘坚持学习,阅读各类书籍,依然没有放弃所学专业。

在丹江口的日子,生活也还算安逸,有空的时候,可以去丹江口大坝兜兜风,有时候还可以和同事一起出去钓鱼、野炊。如果没有什么变化,原本想着,这一辈子,或许就扎根于此,过着安逸的生活,但是史志华不甘放弃,想要拥有更大的成功,不想一事无成。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出去,到更宽广的地方去。

于是,他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复习研究生考试,那段复习的日子很艰苦,一边进行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一边进行复习考研,但是史志华没有放弃,正是他的执着和努力,1994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刚回学校,史志华的导师张光远教授就给了他一个难题:了解并且研究GIS(地理信息科学)。“我们上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连电脑都没有,老师说GIS(地理信息科学)的实验,我们连GIS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头雾水!”90年代的华农,科研条件是艰苦的。7000多亩的土地,分给史志华他们的却是一个教室大小的实验室。加之当时国内地理信息刚开始发展,而地信与土壤的交叉鲜少有人研究,也没有资料可以参考。

但“内忧外患”科研物质条件并没有让史志华丧失科研的乐趣,反而让他认清楚了自己的现在的实力与前沿科学还有着比华农校园面积还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地向前追赶。“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发现我对水土保持慢慢有了一些兴趣,不再是本科的时候单单为了生存那么直白了”,就这样,史志华开始真正靠近水土保持,奠定了他未来二十年的科研方向。

1999年,是史志华留校工作的两年之后,应聘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湖北恩施从事水土保持规划工作。通过这次历练,史志华“吃惊”了,他发现自己在这次恩施之行中才真正知道自己的专业能怎么帮助农民,之前在实验室里做的虽然理想,在实践中才知道人们真正需要什么,自己的专业能怎么用,也知道了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本来自己留校当老师就觉得知识储备还是不够充分,经历了恩施的实践之后就觉得自己要回学校好好充电了。”在对学术更高层次的追求下,史志华又报考了华农的博士。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