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光明日报】华中农大:将三农融入思政教育

核心提示: 5月9日,《光明日报》第10版刊发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义老师文章,讲述了我校始终坚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原则,着力探索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与成效。

QQ截图20220509101112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将三农文化充分融入思政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成立于2012年的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系华中农业大学独立建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1952年华中农学院下设的马列主义教研组。学院始终坚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原则,着力探索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并取得良好成效。

着力夯实“三农文化+思政教育”的基础

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三农意识,多举措夯实三农文化宣传教育基础,构建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学院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在多个地区建立“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拓展产教研融合基础与实践育人“新领地”,为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载体;主持举办与荆门市的乡村振兴对接洽谈会,结合学院特色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不断增加服务乡村振兴领域的亮点与重点。

学院申报的多个事关乡村振兴、三农文化主题的项目和课题获批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科学强化了师生对三农文化的认知,提升了学院服务三农的水平;申报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机制和路径研究》等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申报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示范点调研报告获批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学院申报的“双一流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等课题分别获批“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七批科研课题”立项资助课题及立项课题,进一步推动了“三农+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及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人才的能力与水平。

为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党员教师在服务三农、乡村振兴中应有的示范效应,学院先后开设了多门三农文化的思政特色理论课、示范课,推动国情民情农情教育实践,立体协同思政课教学团队获批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创新构建“以农为本 思政先行”的教学体系

学院在着力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构建了将三农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

学院开设《绿色中国》等系列课程,设置十余个讲授专题,采用“多人一课”、师资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选派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分别从多个层面协同解读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主题,鼓励青年学子努力成长为强农兴农的骨干力量。

加强“耕读中国”实践教学,以“乡村振兴”等为主题连续多年开展“耕读路上”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三农;组织学生调研团队深入农村一线,采访800余位村民,体悟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组织开展共建“耕读学堂”志愿活动,与马坪民族小学共同建设教育项目,着力传承耕读文化,助力耕读教育。

构建深谙三农文化的优秀思政教师队伍

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三农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高校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学院十分重视思政教师对三农文化的认知及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形成“1+N”的知识结构,找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实现课程选题方向的多维拓展,将“理、情、史”融入教学之中。

学院开展“马愿师道,精彩一课”思政示范课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将农史校史融入课堂,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会,引导教师做好思政课程的“编、著”工作,把握好“点、线、面”的关系,切实提高思政课的“三性一力”;连续组织多届“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发展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强调三农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反馈座谈会,鼓励教师将“有话好说”“有话说好”运用到教学中去。 (张义)

《光明日报》2022年05月09日 10版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5/09/nw.D110000gmrb_20220509_4-10.htm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