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记者帮你问:新一轮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有哪些变化?

核心提示: 4月2日,我校发布《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导性意见》,时隔六年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为此,记者专访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教授。

南湖新闻网讯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总章程和路线图,作用至关重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4月2日,我校发布《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时隔六年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为此,记者专访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

记者:请问出台《指导性意见》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

答: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后备军,动态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上一轮培养方案修定是2014年,当前我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对一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为适应上述变化,我校决定启动本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定工作。这是一项主动作为、突破创新、自我改革的重要工作,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规范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

记者:《指导性意见》是怎样出台的?

答:学校成立了由学科负责人代表和管理干部组成的《指导性意见》起草专项工作组,调研了三十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历时十周,每周一次研讨会议,集中推演论证,在完成整体构架的基础上,逐一敲定条块细节;初稿形成后,先后三轮征集导师和学院的意见,收集了各学院(科)负责人、导师、教学秘书反馈的意见一百余条,数易其稿,最终经校领导审核后发布。

记者:本轮《指导性意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秉承“高质量、国际化”理念,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学科先进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第二,坚持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第三,坚持个性化培养。各学科可对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要求等进行相对灵活的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

记者:可否简单概括《指导性意见》的变化?

答:总体上看,新的《指导性意见》更加弹性同时更加严格。弹性体现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严格体现在对重要环节的刚性化要求。

记者:本轮《指导性意见》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第一,扩大研究生学习自主权。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必修课学分要求,一级学科内仅设置一门平台课,二级学科课程可按学科特点设计,让研究生有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实施有条件申请公共英语课免修政策。第二,强化学科交叉、人文素养和全英文课程建设。在公共必修课中增设《学术道德与科技写作》,各学科须开设一门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文史哲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明确学科交叉课程和全英文课程建设任务。第三,推进本研贯通,实现本研课程互修互认,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

记者:本轮《指导性意见》在培养环节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首次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设置学分,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如针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增设博士生资格考试、学术活动、实践活动、预答辩等必修环节要求,明确要求博士生须具有境外学术交流或研修经历,提升全球胜任力。

记者:目前此项工作的进展安排?

答:4月2日,研究生院召开学院分管领导会议,专题布置了此项工作。各学院积极响应,围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诸多共识。各学院将成立专班,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工作方案。研究生院将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士对新的培养方案逐一评审。9月前形成终稿,将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记者:培养方案作为总章程和路线图,是否还有相关配套工作?

答: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长期性工作,目前正在谋划三项配套工作,一是推进以研究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重构;二是推进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改革;三是推进学位授予全过程特别是重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审核人:祁婧

责任编辑:邓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