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

核心提示: 4月28日,南湖新闻网受权发布高翅同志4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甲子 新使命 新作为

奋力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9年4月12日)

高  翅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华中农业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回信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华农智慧和力量。

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提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备受鼓舞。5年多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奋力前行,顺利完成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新甲子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有力。学校党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华中农大。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教代会制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事业发展规划,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不断增强。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干部队伍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和群团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推进。优化基层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增强。新时代党组织建设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发展党员8631名,党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牢固树立标杆意识,强化政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坚决落实教育部巡视整改和巡视督查整改任务,立行立改,全力整改,完成112项巡视整改举措和101项巡视督查整改举措,长效机制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一岗双责”落到实处,监督作用有效发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开展二级单位党组织巡察工作。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续正风肃纪,校园风清气正。

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三全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富有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加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敬业奉献,充满生机和活力。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湖北省“环境思政”试点高校、“湖北省示范思政课程教学基地”,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

师德师风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制度日益完善,“交规式”学术不端惩治体系不断健全,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和考试舞弊“零容忍”严格实行。学术诚信深入人心,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风浓醇。5名师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全面实施“一流本科1361”计划。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国家第三级专业认证。推进专业大类招生,新增国家级卓越系列专业建设项目12个,新开本科生课程150门、专业类全英文暑期课程72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7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8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新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2个,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获湖北省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58篇,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99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8项。学生获iGEM金奖等国际学科竞赛奖16项,获“挑战杯”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82项。培养本科生26453人,研究生1170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094人,博士研究生1612人,本科生、研究生年度平均就业率分别达到95.37%、93.35%,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格率平均达92%以上。

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涵括农学、理学、管理学等3大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生物学、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进入A类,水产、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等5个学科为B+。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涵盖的6个领域全部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等6个ESI前1%学科领域,总数达到8个;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新增生物工程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农学门类新增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中,新增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兴未艾。

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引进专任教师476名,其中教授(研究员)82名,具有海外教育与工作经历的优秀博士20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比例从22%提升至28%,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从65%提升至8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比例从34%提升至55%。获得国家各类人才计划支持80人次。新增“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傅廷栋、张献龙、金梅林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陈焕春、邓秀新教授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张启发教授获未来科学大奖。实施“狮山硕彦计划”,全方位支持教师静心问学育人。推进岗位聘任改革,坚持岗位到学科、职责到岗位、分类设岗、目标管理,实施新教师首聘期制度,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新批科研经费46.5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3个群体获得持续资助。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6项。新增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22个,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五次获评优秀。在Nature、Cell、《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产出一批高质量咨政成果,获得品种、专利、新兽药注册证书等1698项,转化科技成果186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校办产业经营性收入1.93亿元。精准扶贫扎实开展,成效明显,先后获评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湖北省扶贫开发先进集体。新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3个。学报办刊质量稳步提升,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继续教育突出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校内培训各级各类人才2.3万人次。

国际交流合作务实推进。与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9场,邀请包括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3619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境)访学交流3630人次,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2000余人次。新增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示范推广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流大学开展实质合作。在校留学生超过500人,留学博士生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成绩斐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校本文化,全面实施文化建设规划,扎实开展“五色校园”文明创建。培育卓越学术文化,丰富网络文化内容,发挥文化场馆育人功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推广应用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围绕学术校庆、人文校庆、校友校庆,成功举办建校1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凝聚起爱校荣校兴校的磅礴力量,“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成为华农人的精神内核。校园话剧《牵挂》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学校第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美丽华农”建设成效显著。新建第四教学楼、第二综合楼、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学生宿舍等,新增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30公里,建成狮子山绿道10公里,完成雨污分流等重大环境整治工程,完成架空缆线入地,基本完成校内自然村拆迁,校园环境不断改善,获评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连续获评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

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和采购招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得到加强,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学校总资产从32.84亿元增长到64.55亿元。大型仪器设备、馆藏图书与数据库持续增长。附属学校、幼儿园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医疗、后勤保障服务更加完善。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推进,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办学绩效评价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名列前茅。

同志们,5年多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新局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取得的,是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和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取得的,凝聚着历届党政班子和一代代华农人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为学校发展奉献智慧和心血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全体师生员工,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新时代学校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建设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学校新的历史使命。

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教育和农业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战略,党和国家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我们长期服务并熟悉的农业、农村、农民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和新情况,世界高等教育呈现了回归育人本位的趋势,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回顾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与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新要求还有诸多不适应,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够,推动创新发展和克难攻坚的勇气、决心、恒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能力不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流人才培养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体系不够优化,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领导力、全球胜任力培养不够。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少,学科建设协同与交叉融合不够,一流学科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高端领军人才不足,引领科技前沿、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少。

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能力不足,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较少。

稳定的高水平国际合作伙伴缺乏,实质性合作不多。学生国际学习与交流规模小。

学校管理精细化不够,体制机制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源配置不够优化、使用效益不高,专业化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同志们,在建成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之后,要实现更高目标,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任务更重。要战胜困难,赢得挑战,必须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经验,做到“五个始终坚持”: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一切工作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落实“三全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始终坚持价值引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嘱托,以“宏农学扬国光”为价值追求,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精神内核,引领每一个华农人为共同目标不懈奋斗。

——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用全球视野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引育并重,真诚尊重人才个性,充分依靠人才治学育人,全力支持人才干事创业。

——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办学。用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发展,用前沿、原创科技带动整体提升,将严格要求落实到办学全过程,贯彻到治校各环节,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耕读双甲子,薪火传天下。学校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诞生,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坚守,随新中国步伐而前行,逐改革开放大潮而日盛。120年来,历代华农人为实现“天下大利必归农”的宏愿,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艰苦奋斗,耕读不辍,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建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迈入了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全体华农人对学校发展有了更高期待,对学校未来有了更美憧憬。

新甲子,新使命,新作为。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凝聚师生智慧,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学科特色、华农特色。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扩大农业与生命科学优势和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在世界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人类营养与健康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经过30年左右的奋斗,我们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者,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培养出大批富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综合办学实力享有全球声誉。

围绕这一宏伟目标,从现在起,用10年左右时间,通过高质量内涵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初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汇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智库和成果,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开好局起好步

耕读新甲子,奋进新征程。今后5年,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六个重点目标: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集群和生物医学与健康学科特区;培育新时代“两邓一张”式领军人物;建设农业微生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园艺生物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猪健康养殖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稳定全面深度合作关系;涵育一流大学文化品质,建设绿色校园。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坚持通专融合、本研贯通,统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阅读、写作、交流、合作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完善学分制,探索书院制,实施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机会。鼓励以探索和发现为中心的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学位授权点布局。完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学校课程评估、国家三级专业认证和国际专业评估。完善产学研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持续强化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建设20个左右国家“双万”专业、60门左右国家“金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4-6项。

(二)强化优势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学科

坚持“强优固特,支需培新,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扩大一流建设学科优势。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特区,加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优势农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着力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充分发挥一流学科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工学、基础理学优化布局,形成特色和优势。做好学科发展动态监测、成效评价和优化调整,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和质量。

力争生物学、园艺学、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优势领域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明显进步;巩固提升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的优势地位,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等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

(三)培育新时代领军人物,建设卓越人才队伍

按照“高端引领、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思路,精准引才、精心育才,建设一支满足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创新能力突出、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以“高、精、尖”为导向,精准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拔尖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育新时代的“两邓一张”。培育和引进30名左右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进一步培育和引进100名左右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一线、具备引领能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教学理念先进、业务能力精湛、育人质量一流的教学名师和学科专业负责人。选送100名左右35岁以下优秀教学科研骨干赴名校名所研修。加大优秀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汇聚不少于1000名处于学术活跃期的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员工计划,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队伍、实验技术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

(四)强化前沿原创科技引领,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科研力量整合,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新兴交叉研究机构建设,深入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发展。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产出一批高质量人文社科成果。

主持各类国家重大项目20项以上,新批科研经费50亿元以上。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左右。力争获批农业微生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园艺生物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猪健康养殖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建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宏观农业研究院、“双水双绿”研究院,构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中心、神农架科技创新中心等科研共同体。建设大数据、生物组学等资源平台和野外定位观测台站、人文社科研究固定观测点、校内外科研试验基地。

围绕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支持建始县整县按期脱贫摘帽。建好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统筹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加强科普基地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科普工作。丰富继续教育办学方式,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五)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稳定全面深度合作,提升国际声誉

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国际优质资源,积极组建国际学科联盟。着力提升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新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围绕一流人才培养,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互访互派学生力度,建立学生常态化国际交流机制,大力促进学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创新一流建设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博士生出国出境留学或研修全覆盖。提高留学生培养能力与质量。依托学科优势与特色,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共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研发机构。

与10所左右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稳定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建设10个左右高层次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5个左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示范推广基地,举办100场左右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六)提升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效,提高文化品位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一流大学文化促进一流大学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突出学术品貌、育人品性、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指导,将“品”字贯穿于各项工作,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华农特色的高品位大学文化。

加强美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培育、提高师生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素质,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支持师生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展示型向参与型转变、娱乐型向涵育型转变、“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加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艺术馆、体育馆功能和品质。建设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深入开展校史和校本文化研究、提炼、阐释和传播。创新发展“五色校园”文明创建内涵,让校园景面文心、情境交融。

(七)建设绿色校园,提升环境品质

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校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大幅提升专业化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校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原则,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验楼、工科创新与实训基地、第四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校园建设,节地、节水、节电、节材、节粮,开展绿色出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智慧狮山,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强化信息应用整合与共享,推进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教室建设。

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优化校园交通环境,建设平安校园,让校园更加宁静、和谐、美丽。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让师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办好幼儿园、附属学校,让教职工子女幼有优育、学有优教、快乐成长。建立教职工荣休礼遇制度,健全离退休职工关爱服务体系,为孤寡病残老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帮扶与精神援助。完善卫生健康保障制度,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健康服务,加大教职工健康体检力度。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稳步提升教职工收入水平。

(八)推进机构和评价制度改革,提高治理能力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作用,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强教授治学,完善校院两级学术治理机制,推进民主治理和信息公开,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在办学治校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治理的机制,成立学校发展国际咨询组织,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加强和改进校友工作,支持校友发展,建设学校和校友的发展共同体。

推进机构改革,打破部门壁垒和战线阻隔,科学设置党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合理配置编制、岗位,提高运行服务效能。实行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校院两级管理配套改革,建立资源投入与事权责任相匹配的机制,落实学院在人员管理、经费使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体地位。推进基于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激发教职工活力。健全荣誉体系。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做好审计和招标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和规范经济与业务活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和强大动力

办学治校,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委要忠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务实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落实好“三重一大”制度,提高决策水平、质量和效率。校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担当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克难攻坚抓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守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坚持安全稳定责任重于泰山,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组织的领导,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一以贯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学懂要在认识论上下功夫,弄通要在方法论上下功夫,做实要在实践论上下功夫,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有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新闻宣传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强化“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党建出问题是渎职”,推进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委、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建设,压实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完善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内容和程序。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要求,优化支部设置,抓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质量。做好在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师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载体,切实发挥党校阵地和熔炉作用。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员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注重基层和实践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优配强中层领导班子。注重在教学科研一线和吃劲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加强兼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推进干部职务与职员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强化追责问责机制,让知难而退者没有退路、绕道而走者无路可走、满足现状者得不到满足、“太极手”两手空空。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将“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激发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源动力。聚焦“三全育人”,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立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激发网络育人活力,增强心理育人实效,让校园成为潜心向学、静心问学、成长成才的沃土。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教师要严格遵守“十项准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涵育清风峻节。做到视学生如己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使美丽华农更加风朗气清。

持续强化纪律和作风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形成合力。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成果,化风成俗、落地生根。巩固拓展巡视整改督查整改成果,高质量推进政治巡察全覆盖,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尤其在第一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紧盯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广大党员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共同建设清朗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甲子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目标亟待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汇聚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磅礴力量,弘扬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