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朱倩军:我只是一个摆渡人

核心提示: 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份坚守,他用36年时间在三尺讲台写芳华,却说,“我只是一个摆渡人,接过前面老师们的桨,努力载好一批又一批追梦人抵达彼岸。”

朱倩军:三尺讲台写芳华

朱倩军:三尺讲台写芳华

南湖网讯(记者 匡敏)“朱老师,感谢您让我重获信念与梦想,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我对您的感谢、敬爱与不舍”……当100多名学生们带着写满感恩与祝福的明信片依次向恩师致谢时,朱倩军老师还以深深一躬。

这是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系朱倩军教授执教生涯中最后一次答疑辅导课上的场景。从教36年的他,即将荣休。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朱倩军成长在书香门第,受父母的熏陶和影响,他从小便立志做一名教师。1982年1月毕业后,朱倩军如愿成为华农基础课部一名数学教师。

“他特别爱学习,也非常踏实认真,”这是理学院的老教师们对朱倩军的普遍印象。他对教书育人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他看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总是抱着做学生的心态在学习。任教之初,系里每一位老师的课,我都去听过很多次。每次听课的时候都会认真的做笔记,几年下来,笔记都记了厚厚的一摞。”朱倩军回忆当年听课的场景时说:“这个过程对自己的授课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讲好高等数学课程不仅要把好课堂关,课后答疑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为了让答疑的育人功能最大化,他会把所用到的每本教材里的课后习题都提前做一遍,直到对每道题、每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熟悉课后习题不仅能让我高效率解答学生们的困惑,也让我在辅导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大家怎么去解答题目。”

执教36年以来,他先后从事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每开授一门课程,他都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打磨好每一环节,做到无愧于心。执教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并积极申报了《线性代数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提高农业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等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并立足教育教学岗位中的思考,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也参加了许多教材的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他同样坚持以一颗匠心把握好教材中的每个细节,无论是参考的每一份资料,还是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控,他都反复斟酌、严格要求,力求尽善尽美。他所参编的教材中,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六本,其中作为主编三本,部分教材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育需要老师用心付出”

“深入浅出”“思路清晰”“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这些都是朱老师所教过的学生们对他及其授课的评价。这些好评与朱倩军的用心付出密不可分。

在朱倩军的课堂上,通过板书与学生一起推导演算是一道风景线。在他看来,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一起参与推导演算的过程也正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把握细节的过程。同时,为了激发大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不仅会结合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和特点去构思讲解思路,还会想方设法把繁琐的公式用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讲解出来。

“朱老师是我所经历的老师中讲课最清晰的人之一。毕业这么多年,我至今还记得朱老师通过教我们计算班级里同一天生日的同学的概率来帮助大家理解概念等细节。”谈起朱倩军老师,毕业已经十余年的汤同学仍然印象深刻。

为学生答疑解惑是朱倩军从教以来的坚守。从80年代每周深入学生宿舍答疑,到90年代与学生相约在教室答疑,再到现在通过QQ群不限时空随时互动交流,“只要有学生有困惑,我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在他看来,答疑不仅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必要环节,也是深化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渠道。“朱老师常常会因为答疑错过饭点,连续几小时的讲课和答疑,他的嗓子都沙哑了,他的敬业精神真心让我们佩服。”提及朱老师时,工商1709班的向海艳这样说。

“做好传帮带是我应尽的职责”

说起朱倩军老师,理学院的老师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用系里陈洪教授的话来评价便是,“他的一言一行都给我们后辈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他用严谨、朴实、勤奋的师风助推着一代代年轻教师的成长。”

2012年6月,正值学生期末考试期间,因监考和试卷扫描忙碌至深夜的朱倩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一阵阵眩晕袭来,他顿时感觉天旋地转,第二天便住进了医院。被诊断为中风的他躺在医院里不得动弹时,还始终惦记着阅卷和期末总结,看到朱倩军吃力而又关切的神态,探望他的同志都深为感动。

出院后,朱倩军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半边身体几乎丧失了自主活动的能力。尽管中风的后遗症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临诸多不适,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自己挚爱的讲台,在学生面前,他从未提及过自己身体的不便之处。重返工作岗位后的他,不仅主动要求上最难排的课,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依然保持在400个课时左右,学生评教得分每年都在91分以上。系里大大小小的公共活动,他从来都未曾缺席。2016年暑假期间,系里搬办公室,尽管身体抱恙,朱倩军还是早早的来到了办公室,尽可能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数学与统计学系丁鹿伟老师回忆说,“刚入职时,朱老师不仅经常和大家交心谈心,还去我们的住所看望慰问,每逢过节,他还会邀请我们几个年轻人到他家里小聚。那种温暖的感觉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他不仅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还注重指导大家尽快找准方向,做好发展规划。在授课技能提升方面,他常常率先学习各类新技术,再手把手的教会青年教师们使用,并经常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提出提升授课能力的建议。他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所指导的青年教师讲课技能都会有显著提升,其中一位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就曾从排名靠后一度跃居全院第一名。

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份坚守,他用36年时间在三尺讲台写芳华,却说,“我只是一个摆渡人,接过前面老师们的桨,努力载好一批又一批追梦人抵达彼岸。”

审核人:李金发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