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最美校友】赵吉斌:人生路,进一步海阔天空

核心提示: 赵吉斌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窗后是一方池塘和郁郁葱葱的树林,他嘬了一口茶,慢慢地回忆起他和华农的故事。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鲁迅的这句话,被赵吉斌放在了“食在老家”项目的宣传片里。

对在外拼搏的游子而言,父母、故乡、童年,无论拨动哪一根记忆的琴弦,都会陷入往事回忆的缠绵,对有些念旧的赵吉斌来说,更是如此,亲人、故乡乃至母校,都是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缘。

在光谷生物城,记者见到了行色匆匆的赵吉斌,他刚刚结束了上海的工作,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武汉准备参加会议。虽然日程繁忙,但他的脸上却未见疲态,相反,总是洋溢着一种自信果决的神色。看到记者,像“陀螺”一样忙碌的赵吉斌才歇了下来,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窗后是一方池塘和郁郁葱葱的树林,他嘬了一口茶,慢慢地回忆起他的故事。

9E5AA93F6AC1F814B73F10CA311D3F64

“三农产品”度过的农大生活

出生在湖北松滋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农业院校就读;从事的事业又是与农业加工有关,因此赵吉斌总是戏称自己为“三农产品”。

1989年,赵吉斌参加高考。超过一本分数线的他被当时的湖北农学院(长江大学前身)园林专业录取,在当时的农村,能读大学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个录取结果并没有让他满意,“我想去上海、广州,走得更远一点!”

差强人意的录取结果并没有让赵吉斌变得消沉,天性活泼的他还是把大学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先后担任文艺部长、体育部长、宣传部长,此外,弹吉他、打篮球等这些文体活动也不在话下。

在大学,不光要保持活跃,更要能静得下心学习。来自农村的赵吉斌英语基础薄弱,但他也深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快速提高英文水平,他强迫自己加入英语协会。

偶然的一次机会,赵吉斌得知外教Lucy喜欢打篮球,他心想“又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好机会!”为了不露怯,赵吉斌便提前背好几段对话再去Lucy的宿舍邀他打球,这次在哪个地方被问住了,下次就专门准备那个问题。从简短的句子,到日常的对话,长此以往,赵吉斌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甚至成为了全校为数不多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

本科毕业,同学们大部分选择回县里的农业局,或者是种子公司,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些工作都是“香饽饽”。但是赵吉斌压根没想过工作的事情,在大多数同学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考研准备中。考研的这种热情是自然萌发的,他说:“我就是觉得我必须要考研究生,而且只要我认真准备了,就一定可以考得上!”

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的考研辅导班,赵吉斌选择的跨专业、跨校考研,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胆怯。没有教材,他就写信给华南农业大学的老乡,托老乡从他们的图书馆中找资料,再寄给自己。就这样,凭着自学,赵吉斌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成为了93级食科研究生。

二度步入“农门”,赵吉斌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在他看来,农业院校与其他院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农业院校很“实”,他也很感激两所学校的“扎实”“朴实”。他说:“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会眼高手低,虽然可能短期会吃点亏,但是最终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用实力说话。”

在华农读书的日子,或许对赵吉斌来说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华农带给他的,是他能够受用一生的“财富”。“‘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是非常好的人格打造的土壤,在这种校训精神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华农人,有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有思想深度的自信。”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