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刻章、画扇:这两位新生“身怀绝技”

核心提示: 金秋九月,大批新鲜血液进入我校,其中不乏一些“身怀绝技”的新生,她们心灵手巧,努力勤奋,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兴趣。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王芯玥 胡文欣)金秋九月,大批新鲜血液进入我校,其中不乏一些“身怀绝技”的新生,她们心灵手巧,努力勤奋,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兴趣。

张嘉昕作品【受访者提供】

张嘉昕作品1【受访者提供】
张嘉昕作品【受访者提供】

橡皮印章达人:笔笔刀刀刻出稳重

描图、转印、下刀、试盖,一双灵巧的手在一系列繁琐的动作下,上下翻转,几个小时后,手上便出现了精美的橡皮印章。

谈及初识橡皮印章,公共管理学院17级新生张嘉昕说:“只是在贴吧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刻橡皮印章的帖子,我就喜欢上了。”从初二到大学,从天津到武汉,这个爱好始终未曾搁置,“每次刻六七个小时,我从不觉得累,反而很有收获,现在差不多刻了有200件了。”一提到橡皮印章,张嘉昕一反往常的安静形象,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

提及刚开始的创作时光,张嘉昕坦言:手不熟练,工具不全,又夹杂着学习压力,更有一种一个人刻无人陪伴的孤独感,“一开始买了一大堆橡皮,用最简易的裁纸刀刻,没想到,一不小心还是刻穿了,后来自己慢慢看教程,差不多半个学期后才走上正轨。”面对挫折,她曾一度想要放弃,但刻完作品后的欣喜却始终牵引着她一路走下来,“妈妈时不时地会看些我的作品,我知道她很喜欢这些画。”母亲的支持也给予了她巨大鼓励。渐渐地,身边同学都争相夸赞她的作品,而她也通过橡皮印章结识了许多朋友,她还经常把自己亲手刻的印章当作小礼品送给同学,蕴含着自己心意的礼物总是十分受同学欢迎。张嘉昕觉得现在自己刻的线条愈加流畅,但仍对自己的留白技法不是很满意。“我有时心里比较着急,下刀会没有轻重,会扯掉本已刻好的地方,导致留白失败。”她也在不断钻研改善方法:留大间距、下刀不要太垂直等等。

似乎是发掘了自己对手工的兴趣,张嘉昕由橡皮印章延伸了许多手工爱好,热缩片、纸胶带等手工制作她均有所涉猎,在制作过程中,她还不断尝试一些新方法,“我发现用胶带充当颜料的上色效果特别好,就经常这样来作图。”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也十分期待,她表示打算试着做一下布艺。

在95后群体中,张嘉昕算是很特殊的一个了,“其它小孩子都在捧着手机聊天,我却经常看见她一个人趴在印台上刻到脖子酸疼”张嘉昕母亲对记者说道。她认为女儿刻印章培养了一种稳重的性格,这在年轻一代中是不可多得的,自己觉得很欣慰,会一直支持女儿刻下去。

张文博的画1【受访者提供】

 

张文博的画2【受访者提供】

张文博作品【受访者提供】

古风扇面达人:笔墨纸砚彰显情怀

铺好毛毡宣纸,准备好笔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新生张文博端坐执笔,细致勾勒,严谨调色,笔锋浓转淡之间,一幅精美的古风扇面呈现在眼前。张文博从小学习绘画,如今已有十年。张文博回忆说,最初学习绘画,认为绘画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每周要去画室练习基本功,一幅简单的花草甚至会画几十遍,在重复性的练习中体会如何用笔用墨调色。

初中时期,张文博被《大护法》中的中国风画面深深吸引。她萌生了在扇面上作画大胆的想法,她坦言自己想尝试多种绘画形式,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虽然都是水墨丹青,但纸面与扇面作画仍有不同,第一次在扇面上作画并不顺利,张文博笔法稍显稚嫩拘谨,但经过几次尝试,她逐渐掌握了其中规律,下笔越来越游刃有余。

不断创新是绘画对张文博最大的吸引力。虽然每次下笔之前都会大致构思,但真正在扇面呈现出的图案却不能预设。西方颜料颜色大多浓艳厚重,而中国颜料较为清淡,张文博尝试将这两种颜料调和,得到更为中和的颜色。她自豪地说:“我喜欢开辟蹊径,进行别人想不到的创作那才有趣。”

曾经有老师建议张文博考取艺术院校,今后从事艺术行业,但她拒绝了“我更想把绘画当做一个爱好。”张文博的父母认为女儿有自己钟爱的兴趣非常难得,给与她很多鼓励,同时也会提醒她合理地进行时间分配。由于学业压力,张文博曾有一段时间暂停创作,但热爱绘画的她高考一结束就重新拿起画笔,拾起了她的“老本行”。龙凤扇面是她近期的作品,传统的凤凰图案是最初的创作灵感,她在留白处加了汉朝的流云纹及魏晋时期的火焰纹作为点缀,这样既有凤于九天的威仪又不失腾云驾雾的轻盈。她说:“我喜欢看博物类的杂志,积累了很多中国元素,每幅扇面都倾注了全部的想象力,将各种素材拼接组合在一起。”

张文博创作的扇面大多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亲朋好友,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绘画,她逐渐爱上中国古典文化。“临摹古代纹样,我逐渐想去了解古人们的生活,”为此,她收集阅读很多关于古代衣着配饰及人们生活习俗的书籍。从画中来,到书中去,张文博表示她会坚持扇面作画,将中国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审核人:兰涵旗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聂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