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张三夕教授来校传授读史之道

核心提示: 读史须得“识大”,通古方能鉴今,品典可以明智。10月29日,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做客我校国学讲坛,与学子畅谈读史之道。

IMG_0826
摄影 姜秋林

在场大学生认真听讲座
在场学生认真听讲座(供图 黄雷)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柏佳曼 王纯雨)10月29日晚,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做客我校国学讲坛,在大活报告厅与我校学子畅谈史部要籍《资治通鉴》。

读史须得“识大”

“大师之大体现在才、学、识的统一上,而在三者之中,识为尤要。” 讲座伊始,张三夕以“识大”的精神境界开篇谈到,“只有’识大’,才能成为大政治家,只有’识大’,才能成为大学问家,也就是大师。”他引经举例,希望同学们在读史之前能够先“识大”。

张三夕向同学们介绍了史部书发展的历史阶段,他认为了解学习史部要籍的途径之一便是从目录看史部书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从两汉再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史籍从没有独立品格上升为一个主要学科,变得越来越受世人重视。谈及史志著录要籍值得注意的问题,张三夕认为第一应把正史放于史籍目录最前面,第二要注重帝王君主的日记等九点实质性问题。

通古方能鉴今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在官修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毛主席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张三夕说。他认为《资治通鉴》在政治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对现今的政治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该书的编纂和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那十八年的艰辛历程,阐释了开篇,并对司马光评论“晋分三家”为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至于怎么去读《资治通鉴》,张三夕建议有强烈史学兴趣且具文言文修养的同学可以选中华书局的版本,基础差的同学可选择《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日尽一卷,一年内读完全书。或许我们可以在四史中选一部读,再在一部中选一个喜欢的朝代看一看。”他说。

品典可以明智

“我相信,只要大家肯静下心来读史、品史,就一定会有收获,就一定能丰富你们的人生经验。”张三夕介绍道,读史的最大意义是以历史的高度通人心、晓事理,从而认识人性,感悟人生。

在讲座最后,张三夕推荐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汇编》等一系列书籍,希望同学们能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读史明智。

(审核人:蒋朝常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谢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