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路上】水产学院:关注“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 7月21日至25日,我校水产学院“乡村振兴荆楚行”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大洪寨村开展跟进式调查,调研该村在从脱贫到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和生活现状变化,同时与大洪寨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建交流。

7月21日至25日,我校水产学院“乡村振兴荆楚行”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大洪寨村开展跟进式调查,调研该村在从脱贫到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和生活现状变化,同时与大洪寨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建交流。

共研党建工作,探讨乡村振兴

7月21日,在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党支部书记周琼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与建始县大洪寨村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支委、党员代表就党建工作及乡村振兴战略现状进行探讨,发挥专业优势,在新形势下为该村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党员就党建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周琼教授首先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师-生-管”党支部对接与“红色导师”导学、导做、导人生等党建学习方式。随后,大洪寨村党支部书记向海军提到,基层的党建工作复杂而重要。大洪寨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通过设立请销假制度进行制度监督,实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支委会总结理论学习和特色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形成“支部委员—党员—农户”三级制度,通过支委带动党员,党员联系农户形成全村的联络网格,具体开展工作。

然而,大洪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仍然很艰难。据相关党员介绍,大洪寨村大多村民以种植苞谷、马铃薯和红薯为主,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农作物的收成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缺乏支柱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进而导致人才的流失,限制支柱产业发展,这是大洪寨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电商渠道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方式或许可以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建设家乡,补齐年轻力量不足的短板”成员郭建功提出了自身的想法。

基地实地参观,打造产业名片

7月22日,实践团走进大洪寨村富硒冷水鱼基地与负责人田大才进行研讨交流。据了解,大洪寨村拥有丰富的富硒冷水资源,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被称为“恩施州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该村走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目前已建立起全省最大的自繁自养富硒冷水鱼基地。

“大洪寨村的水达到了含硒标准,这里的富硒冷水鱼可是恩施硒博会唯一的鱼类。”合作社负责人田大才介绍到,基地采用高密养殖,流水养殖,鱼从幼苗到成熟上市,需要三年,个体一般能长到五斤,每年10月~12月向外销售至武汉、广州、珠海等国内城市。目前基地年产量为350吨左右,每年总产值可达1000万以上。

然而,资金和技术问题仍然是限制基地冷水鱼养殖的最大问题。田大才提到,近年来,基地资金主要靠政府扶持和科技立项,养殖投入、养殖过程中的管护等仍需要大量的资金。三倍体杂交鲟的杂交技术仍是基地水产养殖的“卡脖子”技术,目前主要通过购买国外的受精卵来进行孵化,增加了大量成本。然而,虽然困难重重,田大才仍满怀信心“我们要打造国内的“三文鱼”产品,一定要把富硒冷水鱼打造成恩施州富硒产业的一张名片。”

实地走访村民,了解振兴现状

7月23至25日,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建始县大洪寨村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大洪寨村的村民绝大部分是老人与儿童,青年人和中年人占比较少。虽然大洪寨村已经脱贫,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家庭的收入仍以外出务工为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大洪寨村还没有探索到真正行之有效的支柱产业,故而才有该村向书记的一句:“乡村振兴比精准扶贫更难。”但是,振兴工作也不是完全无起色,村民对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已逐步熟悉,并结合本村发展情况对国家政策提出看法。部分村民认为大洪寨村近年来的发展虽然不尽人意,但总体向好,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社会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大洪寨村脱贫后虽然发展良好,但仍需巩固脱贫成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回想整个社会实践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体验到了山区人民的贫苦生活,见识到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艰辛,也明白乡村振兴道路上需要政府与人民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蔡和晋这样说道,“虽然自己还是大学生身份,但仍然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到他们,我将深刻牢记这次实践经历,日后为基层乡村振兴贡献自身力量”。

通讯员:周子豪 尹丽

审核人:周琼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