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用行动传承中国文化

——“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核心提示: 5月14日,在全国首届“高教社杯”高等学校(本科)“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全国总决赛中,我校信息学院李鼎团队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在好成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5月14日,在全国首届“高教社杯”高等学校(本科)“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全国总决赛上传来喜讯,由我校外国语学院杨朝燕老师、武梅琳老师指导,信息学院的李鼎、方文天、董根、王振南、陈铭等同学制作的短视频作品《传承·连结:遇见中国》(Inheritance and Connection:My Encounter with Chinese Konts)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排名全国第五)和最佳创意奖(全国唯一),学校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图1_副本

团队成员(信息学院 供图)

“从上古绳结记事,到如今绳结编织艺术品,一根绳连结古今,连结起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承载着不朽的文化精神。”《传承·连结:遇见中国》这部作品基于团队队长李鼎真实经历,讲述了他学习、改进并推广中国结制作技艺的过程,生动诠释了中国结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着眼于中国结与拓扑学的紧密联系,视频中李鼎改进中国结制作技艺的过程,展示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以译共聚师友 机遇挑战并存

五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组建成团队参加一场外语视频比赛,这对他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鼎擅长摄影和翻译,与同学们在由外国语学院老师创立的公众号“狮山品译”上发表过不少英语图文、视频创作作品,且作品精良,给外国语学院的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比赛通知一发出,老师们便立刻想到了常制作英语图文视频的他们,并推荐他们参加比赛。选定主题后,李鼎便开始进行视频字幕文稿的创作,与此同时他也逐步招募到了一群既有实力又充满热情的成员们。

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比赛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难题,除了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攻破难题外,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的鼎力相助是他们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汉译英能力薄弱是他们迎面的第一个挑战。此次比赛对汉译英的要求很高,无论是无论字幕、配音、阐释演讲还是PPT都需要使用英文。当李鼎将视频字幕的中文文稿翻译成英文后,发现自己的译文只达到“信”,谈不上“达”和“雅”。“既然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那一定要将英文传达出优美典雅的中国文化底蕴”,团队指导老师杨朝燕对中外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经杨老师点石成金的译笔,英文文稿变得既准确又优美典雅,不仅准确传达了中文原稿的含义,还十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联系外国友人拍摄是他们遇到的第二个难题。视频中李鼎与外国友人共制中国结的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没有武梅琳老师的支持帮助,李鼎和他的团队很难完成这一部分的拍摄。武梅琳老师参与对外教学工作,在接到李鼎的“求助”后,二话不说便带领多位外国友人前来助阵。为此,李鼎感慨良多:“武老师此前与我并无交集,却依然认真准备,参与我的拍摄计划。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我想,武老师就具有这样的‘仁义’。”

团队与比赛组委会沟通、获取信息也是一个难题。王菲老师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她负责与比赛组委会沟通,协助李鼎团队获取比赛信息,为他们参加比赛保驾护航。李鼎感激道,“每当我们晋级下一阶段,王老师总会加以鼓励;每当比赛有新动向,王老师都会认真传达。赛事沟通与信息同步是参加比赛的基础,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我们不能只看到比赛的成果,也要对幕后默默付出的人表达感恩。”

此外,他们还得到了其他老师的热心帮助,其中江凯老师与袁崟峰老师给李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凯老师给决赛PPT的构图与页面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与方案;袁崟峰老师英语朗读非常标准动听,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决赛演讲稿并录制视频供他们学习参考。

诸多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鼎力相助,给李鼎和他的团队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动力。他们不仅抓住了机遇,更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实现了一部作品的完美呈现。

延续儿时热爱 算法精简制法

李鼎不仅是中国结制作技艺的爱好者,更是一位参与者、亲历者。“工艺不分男女,男性也可制作‘女红’”,他从遇见中国结,到用满腔坚持与热爱与中国结紧紧相连,从掌握繁杂的制作技艺,到创新改进其制法,他一直在热爱中追求。

出生在云南的李鼎,家里有在端午时节编制五彩绳手链的传统,他自幼便在家中长辈的传授下学会了简单的绳结编制技术,自此开启了他与中国结的美好遇见。

“编制绳结也算是我闲暇时的一种爱好。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习了各种绳结的编制方法,你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各类挂件都是我自学或自创的。”金刚结、凤尾结、猴拳结、菠萝结......各式各样精美的绳结制作,对李鼎来说都不在话下。“随着我制作的绳结越来越多,我的朋友们也对中国结产生了兴趣。但制作方法的难度却令他们望而却步。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简化制作工艺。”

图0_副本

制作绳结(信息学院 供图)

中国结与拓扑学、纽结理论、图论联系紧密,他从计算机科学的领域进行思考,钻研绳结里的拓扑结构,“拓扑学关心的是其改变形状后仍然能保持不变的性质。例如我们把一个绳结挂件看作一个闭曲面,无论松紧程度如何、是否弯曲变形,它的亏格(即孔洞的数目)都是不变的。很多绳结仅由一根线制成,且收尾相接,象征生命绵延不绝;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欧拉回路。有的绳结还能有多个连通分量,需要多条线制作,就更为精妙复杂。团锦结等绳结具有类似循环队列的性质,我们甚至能够把相关算法应用于绳结制作。”谈到中国结,李鼎总是滔滔不绝。

一般来说,徒手制作复翼盘长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李鼎自创的“绳结徒手制法”实现了从“不可能”到“可以”的突破,该方法利用了拓扑学中“形状改变但根本性质不变”的特点,原理是:把一个绳结稍微松散开来,进行适当的变形后,可以找到一种将松散变形的绳结稳定缠绕在手上的方法,制作绳结时则需要将原理进行逆运用,把线绳在手上缠绕出前面松散变形后的绳结结构,随后取下调整即可得到目标绳结。他还发现利用这一拓扑学的性质,以往很多绳结的制作方法都能得到改进。

绳结千绕百回 突破传承困境

“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非纸上谈兵,还需身体力行。在当今科技高速进步,大机器时代浪潮汹涌,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与我们的生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难以走向大众是非遗技艺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李鼎认为制作成本与工艺难度是其中不容小觑的一个难点。大部分非遗技艺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物料成本都很高,而且优质的耗材也较为昂贵。绳结丝丝入扣,看似精致小巧,其制作过程却不简单,为了体现中国结“延续与轮回”的含义,即使是规模很大、编织结构复杂的绳结也仅由一两根线完成。就连看起来很简单的四线盘长结,初学者平均也要花两小时才能做出来。中国结虽然看起来物料成本不高,但优质的材料实际上价格不菲。“制作一个菠萝挂件的线材就需要大约10元,有时,我还会在绳结上使用玛瑙玉髓、漆器、水晶、骨器、藏银等配饰,成本就更为高昂。”李鼎通过自创“绳结徒手制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制作难度的降低,但在传承与发扬之路上仍任重道远。

图9_副本

李鼎正在教一名外国友人编绳结(信息学院 供图)

“非遗技艺大多历史悠久,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才能产生回报。如今信息爆炸,好酒也怕巷子深,但我们身边不乏愿意坐冷板凳,钻研一项技艺的人。我认为,应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非遗技术去‘找’合适的人,实现传承与推广。”尽管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道阻且长,李鼎仍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中。在今年三月,他组织举办了中国结编织教学的班级公益活动,活动效果极佳,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激起了同学们对中国结的兴趣。他已受邀参加不久以后将要举办的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让更多的人遇见中国结,了解中国结,热爱中国结。

“鲜有男生学习手艺活,但我敢于打破成见,用坚持和热爱感染身边人”李鼎自幼习得手艺,到如今创新其制法,一根绳连结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连结起一份从始至终的热爱,跨越历史突破重围,终将见证其大放异彩。

(本文作者系信息学院通讯员 李肖俐 袁嘉晨 审核人 刘进)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