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校在全国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获佳绩

核心提示: 3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线上开展。其中,我校入围全国决赛的6件学生作品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戚宝磊)3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线上开展。其中,我校入围全国决赛的6件学生作品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工学院张子杭、陈美静同学的作品《基于梯级利用的煤/生物质热转化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从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出发,提出了从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到逐步增加秸秆综合利用的工艺路线,首先对煤和生物质进行品质分级,然后从煤的高效气化、煤与生物质的耦合燃烧以及生物质的高值利用三部分展开创新性研究,根据需求和成本逐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传统能源煤向生物质能的过渡,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该作品成果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全国二等奖。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一倩、刘小玲同学的作品《零售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规律研究》对武汉市三个区的零售猪肉进行了采集,追踪调查了上游屠宰场的供货渠道和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在对分离株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建立了CRISPR-Cas分型方法,结合SNP、cgMLST等分型技术,揭示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率高、致病力强、沿多元产业链交叉传播的分子流行规律。该作品成果获全国二等奖。

文法学院刘笑笑、杨元源、吴云敏同学的作品《家庭可行能力建设的减贫效应与政策优化路径研究》以湖北省7个县(市)1013个城乡居民调查样本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别分析了家庭可行能力缺乏对贫困的影响和家庭可行能力建设的减贫效应;并从可行能力建设视角出发,着眼于脱贫人口和边缘贫困人口,提出反贫困社会政策的优化路径应防范返贫风险和建设资产资本能力,该作品获全国三等奖。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龙跃轩同学的作品《棉花基因组结构变异和三维结构变化对基因表达调控分歧的影响》利用基因组、三维基因组和转录组等多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揭示了棉花多倍化过程中,结构变异介导的染色质三维结构的改变对于基因表达调控分歧的影响,为三维基因组进化与转录调控之间的关系、基因的功能、基因转录调控和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该作品获全国三等奖。

工学院王豪斌、徐根同学的作品《一种结合涂层强化和表面仿生的耐磨减阻技术及其机理研究》针对农机具、土建机械、冶金机械等领域中,触土金属表面易与土壤发生磨损与粘附的问题,采用冷焊硬质涂层与激光加工仿生表面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实现耐磨与减阻,降低阻力40%,延长使用寿命5倍,并提出了仿生表面在土壤中减阻机理。该作品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全国三等奖。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陈琳、罗婉珍同学的作品《水稻对低光的可塑性响应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光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发现了温室低光强环境下快速生长的水稻品种与其在大田高光强下的表现无对应关系,为未来作物表型平台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也为田间的水稻冠层管理等水稻生产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作品获全国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每2年举办一次,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

据了解,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四川大学承办,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全国共评出特等奖作品50项、一等奖作品111项、二等奖作品326项、三等奖作品773项。

审核人:刘震 吕瑞凯

附:获奖名单

QQ截图20220331191641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