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聚八方硕彦】“我就这样成为了华农人”

核心提示: 汇八方才俊,育狮山英才。本文采访了2014年以来入校就职的几位老师,记述了他们来到学校前后的故事。

编者按: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永远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键要素和最活跃因子,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第十次党代会总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之一就是“人才强校”,并将培育新时代“两邓一张”式领军人物列为学校近期六大重点目标之一。肇端于此,学校即将在本学年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梳理学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做法、基本思路、基本经验,查摆弱项短板,凝聚共识,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方案。

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聚八方硕彦】系列文章,解剖15只左右的“全球视野、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引育并重,尊重个性、干事创业”的人才工作“小麻雀”,讲述各单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引育并重的做法体会,描写一个个华农人在狮山校园安心生活、匠心育人、潜心治学的成长故事。本期将推出2014年以来入校就职的几位老师,听他们讲述来华农建功立业的故事。

汇八方才俊,育狮山英才。在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学校不拘一格延揽海内外优秀学者,共同成就新时期育人大业。

伴随着学校内部机构改革和岗位调整,许多单位的工作人员构成发生了较大改变。然而,各学院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时,始终坚持重视人才、尊重关心人才、以热情细致的工作服务人才的行动自觉。

本文采访到2014年以来入校就职的几位老师,其中大多数人在入职前对华农并不了解。但他们从接触华农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学校的真诚和热情,又在周到细致的服务中成为了华农人。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在选择关系自己一生发展的平台时的具体考量也各有侧重。在服务至上理念的引领之下,老师与学校之间发生了怎样打动人心的故事呢?

严顺平在实验室

严顺平在实验室

“我们又多了一位服务对象”

当年找工作时,华农是严顺平联系的最后一个单位。他听一位华农毕业的朋友说,华农的植物学实力很强。上网一查,发现华农确实是一所低调而有实力的高校。

2013年10月,在北京、上海等地面试了一些985高校和研究所之后,严顺平来到了华农。面试前,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不仅安排了工作人员接站,还为提前两天到达的严顺平安排住宿、办理食堂就餐卡,便于其自由考察校园环境、与老师交流了解情况。在一次交谈中,时任人事处副处长周雄对他说,华农是一个可以安居乐业、实现梦想的地方,学校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都是围绕老师和学生做服务工作的。

面试那天,听报告的人很多,提问的老师也多。当天晚上,严顺平与张启发院士一起交流。聊起聘期考核与教师今后发展目标,张院士告诉严顺平:“要静下心来慢慢做,不要急功近利,做出有意义的工作。如果5年时间不够,可以再延长几年。”学校与严顺平签订的第一个5年期合同正是这样约定的。“这很合理,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做法。”严顺平说。

严顺平依然清晰的记得,他在面试之后与分管人事的校领导交流,时任副校长高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又多了一位服务对象。”

从学校领导口里说出来的“服务”,其实早已内化为学校人事工作的细枝末节。严顺平与家人一同来武汉入职那天,时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书记陈胜亲自到机场迎接。由于飞机晚点,严顺平一行没能赶上从上海飞往武汉的飞机,第二天,学院又安排2位青年老师带着鲜花到机场等待。当严顺平一行与接机的老师们回到文澜阁时,时任学院主要负责人已在那里等候,而后又亲自帮忙搬运行李、一起就餐。“当时的一切安排都很到位,真正体现了学院的‘为人才服务’。”严顺平说,感动之中,他还为那束花拍了照。

今年是严顺平回国第6个年头了,在华农安身的严顺平感到非常满意。他的实验室现有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等团队成员20多名,成果产出也已逐渐进入丰产期,除了已经发表的文章,近期还有几篇文章正在投稿。“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实验室以外,学校、学院的公共事务我也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严顺平表示。

王鹏蔚(左二)在指导学生

王鹏蔚(左二)在指导学生

“支持个人实现自我价值”

2016年,王鹏蔚想要回国发展,便尝试着给华农人事处公共邮箱发了一封邮件。他很快就收到了回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回复邮件的是园艺林学学院院长程运江。“邮件很长,有针对性地写了很多东西。”至今,回忆起那封邮件,王鹏蔚依然觉得“热情、温暖、真诚”。

这种感觉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在时任副校长张献龙前往王鹏蔚工作的大学访问期间,王鹏蔚与他就曾有过深入交流。面对张献龙对他的工作邀请,王鹏蔚选择了继续在英国完成项目,取得更多成果。

收到回复邮件后,王鹏蔚的面试时间很快敲定了。王鹏蔚感到很惊喜,面试期间,时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专门与他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对他未来的研究出口十分关注。“这对我的触动很大。”王鹏蔚认为,这种着眼未来的考量,有助于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求职过程中,王鹏蔚就与多位老师深入交流,探讨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入职之后如何更进一步交流、融合。

决定入职后,王鹏蔚很快明确了园艺植物细胞生物学方向,这是一个不同于主流园艺研究的全新领域。“不太符合主流,但是我没有感到被排斥。”王鹏蔚说,“学院的团队成员们都非常支持我,他们相信我的研究是有潜力、有价值的。”

从本科开始就在英国求学、工作的王鹏蔚,如今正在充满关怀和包容的环境里专注于研究探索,逐步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在华农,从来没有人限定我一定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里不会拔苗助长。”在王鹏蔚看来,团队成员们更希望自己发挥优势共同发展,而不是仅为团队做事,他说:“这种支持跟经费支持不一样。”

从事基础研究的王鹏蔚,如今经常被程运江教授和郭文武教授带出学校,了解产业需求与学科发展态势。“这相当于是二次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促进。”王鹏蔚说,正是在这种交流碰撞中,他的自我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滕怀龙(左四)与学生

滕怀龙(左四)与学生

“学校能做到的都想方设法做了”

在武汉读了9年大学的滕怀龙,赴日本进行了5年的博士后工作。当他打算回国时,导师建议他寻找一个能够支撑自己发展的平台——他没有想过自己会再次回到武汉。

理学院院长陈浩通过学术搜索找到了滕怀龙。陈浩对滕怀龙发送了多封邮件,进行了多次视频通话,还委托学校在日本访学的老师去找滕怀龙面聊。这时,滕怀龙的求职意向开始向华农倾斜。

2018年1月,滕怀龙来到华农面试。面试后,时任学院书记李金发带他到一间房子里说,这个是你未来的实验室,马上可以装修。当天,滕怀龙还看了办公室和住房。“能解决的问题全部都为我解决了。”滕怀龙回忆,这让他感觉学校很重视人才,经费也比其他地方充裕。

在学院书记、院长亲自陪同看校园、考察学院的过程中,他对于自己今后将要开展的工作也有了更多信心。“研究生质量很高,做有机合成的基础条件也足够。”滕怀龙很快下定来华农任教的决心,“导师让我好好考虑一下,我说不用了。”

2018年3月,日本的合同期限一结束,滕怀龙就直接来到华农,半天办理完了所有入职手续。虽然错过了招生时间,但学院已为其预留了2个硕士1个博士。从两个小孩插班入学到家属工作,学校为滕怀龙全部安排妥当。“从老到小,一家人的问题全都被解决得很好,学校能做到的都想方设法做了。”在滕怀龙看来,学校诚意十足,各方都很周到,“不官僚,人际关系融洽,在这里工作很开心。”

入职以来,滕怀龙也在与不同学科老师的交流中不断探索、寻找合作机会。科研和教学之外,滕怀龙还担任了化学系副主任及理化分析中心主任,负责研究生培养公共事务工作。

“学校有足够的魄力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去花时间培养,自己就更加不能辜负信任。”滕怀龙说,两年以来自己的能力提升很快,他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明智,也为自己成为华农人感到骄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 汤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