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毕业答辩】一堂有“质量”有“温度”的育人课(2)

核心提示: 对于学校21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而言,他们正经历一场全新的毕业体验:在“云端”做毕业答辩,用特别的方式完成2020届研究生特别的毕业答卷。有质量、有温度,正是2020年研究生毕业答辩最突出的关键词。

一堂鲜活的“育人大课”

研究生院提出,程序要规范、标准不降低、质量有保障、过程有温度……这些工作目标的提出,最终是为了锻造毕业生的科学精神,使毕业答辩成为一堂“育人大课”。

“学校的栀子花已经绽放,欢迎同学们随时回来母校看看!”植科院严建兵教授在点评两位答辩研究生时曾一度哽咽。他回忆了与玉米分子遗传学2017级研究生罗成交往的点点滴滴,从本科时期到自己办公室打印材料到而今学有所成,他希望罗成继续为单细胞、为人类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QQ图片20200616185634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答辩增设同窗寄语环节 (供图 肖英杰)

Arshad Zahoor是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留学生,为了帮助身在巴基斯坦的他完成网络答辩,答辩组邱昌伟老师和Arshad的几位同学一起多次连线调试设备,期间还遇到了Arshad所在的地方停电、网络故障等情况。邱昌伟与Arshad耐心的沟通,还为他想好了答辩遇到故障时的处置预案,好在答辩当日一切顺利。 邱昌伟说:“这几位留学生要毕业了,还真舍不得大家,他们都很留恋华农,也很喜欢中国,未来,他们也将继续申请在中国攻读博士后。”

像这样的答辩“育人”故事还有很多。师生大多把这次答辩当做“最后一课”,而其中最难忘的就是课堂的神圣感和仪式感。

5月22日,园林院匡汉晖教授主持了玉米团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他提出,视频答辩除了质量标准不变外,同样不能少了“仪式感”。经过集体讨论,答辩增加了几项内容——评委、导师全部着正装参加,主席正式地宣读答辩决议并向学生致以祝贺,增设同窗祝福、导师寄语环节。

早在本学年度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线上答辩上,“仪式感”就未曾缺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答辩的学术水平要求应与线下答辩一致,认识到答辩仪式是神圣庄严肃穆的。”答辩主席张祖新教授宣读了答辩委员、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员、学校领导名单后,答辩才正式开始。“我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博士论文答辩,这将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和最值得铭记的一天。”答辩结束后,植科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浩兴奋地说。

研究生院学位办工作人员周静舫表示,注重答辩组织的严谨缜密和答辩过程的科学规范,把答辩工作要求真正落实落细,同样也是体现科学精神、营造育人氛围。他们和学院教学秘书全程参与到这场“答辩大课”中来,为答辩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22点07分、22点12分、22点18分,资环院王砚老师为了弄清答辩细节要求,一连发出3封电子邮件,与研究生院工作人员互动交流,当邮件沟通不太便捷时,她们加了QQ,互留了电话,第二天接着探讨。

风景园林系研究生答辩现场,老师们与张继力同学“比心”合影(通讯员 肖晗 供图)

风景园林系研究生答辩现场,老师们与张继力同学“比心”合影(通讯员 肖晗 供图)

特殊时期的网上“云答辩”在研究生中引起积极反响。他们在致谢和答辩陈述中反复感念师恩、感恩母校,而导师们则背对屏幕与远程的学子同向,合影留念。

2017级蔬菜学方向研究生裴利菲激动地说:“三年时间苍驹过隙,有成长也不乏有遗憾,然而幸好还有这么一张特殊的合影,‘口罩’又恰好成了这场毕业的特殊见证者,也见证着这场疫情的胜利、体现着这个时代的精神,生逢其时感慨这张不一样的答辩照对于我而言的特殊意义,我会好好珍存!”

外国语学院的答辩结束后,同学们主动提出要和所有评委老师和同学进行同框合影、留作纪念,并向评委老师表示感谢,线上线下顿时掌声一片。覃江华副院长鼓励同学们道:“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经管院线上云答辩合影(记者 卢毓 供图)

经管院线上云答辩合影(记者 卢毓 供图)

6月2日,在工学院云答辩现场,2017级硕士生张秀之刚刚发表完答辩感言,一位男生就抱着一大束鲜花直奔艾平教授,并代表张秀之将鲜花献给他。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与会老师们既意外又感动。

张秀之说:“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艾平老师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和指导,我心里也一直特别感激老师。奈何疫情阻隔,临别之际无法向恩师当面致谢,只好通过网络购买鲜花后,托自己在校的同学到西大门领取并送给老师,希望能聊表自己的一片心意。” 

让工学院老师们深为感动的,还有来自工学院王巧华教授的三位博士生。评委宣布完答辩通过后,一则短视频伴随音乐跃入答辩评委眼帘,视频回顾了王巧华老师与同学们相处的点点滴滴,画面充满温馨和感动。

采写:蒋朝常 匡敏 卢毓

编辑:刘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