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特别关注】阅读接力:在分享中感悟阅读魅力(3)

核心提示: 他们或在校园、或在家乡,或在水之畔、或在山之巅,或在国内、或在全球,或显庄重、或视随意,或个人静诵、或家人齐读……200位读者、持续8天,他们连续“阅读接力”,分享阅读带来的美好。

共情共鸣 体悟阅读

文字不分国籍,情感没有国界。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Roman Mikhaylow、奥本大学的William Batchelor还有学校的其他外籍教师,他们在疫情期间一直在汉坚守,这次他们主动参与到“阅读接力”中来,重温生命的意义。

日籍教授津田贤一疫情期婉拒了日本政府的撤侨通知,坚持在实验室与同学们在一起,他还在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工QQ群中勉励同事们:“我不会离开历经磨难的大家,武汉加油!”为了录制了《热爱生命》的视频,他提前好几天找译作练习,在实验室里完成了阅读。

阅读让不少人产生共鸣与共情,有的主动提出想要读一段或者写一段书评。

阅读《热爱生命》后,梁永杰对生命与自然的力量产生了新的理解:“面对自然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人类文明在自然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而不是主宰,但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希望。”

校长读书截图 (2)

Synced Sequence.01_10_00_22.静止005

1 (1)1

(本文图片由“阅读接力”视频制作团队提供)

“虽然我们嘴上带着口罩,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没有因此而产生隔阂或距离感,没有人拒绝读书的邀约,每个人都很亲切,更珍惜人与人之间见面共处的机会。”前来“围观”的一位网友说。

一些师生认为这次活动关于生命的主题很贴近当下的疫情——即使面对疫情的打击,人们还是要积极生活。而这种接力的形式,能更多地影响到师生群体,很有意义。“与不同年级专业的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我观看了他们的录读视频,大家通过各自对选段的感受,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农林经济管理1602班的万浩然和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2019级的郭雅婷在书评中写下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人生的道路上是充满荆棘的”,但“纵然生活荆棘密布,我们也需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日生活,用最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百态,用最坚强的意志战胜艰难困苦”。万浩然也表示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只有有所追求,活出自我,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活出生命的意义。”

阅读接力冲刺的“最后一棒”落在了校长李召虎手中。译本中,他详细地标注了中英文对照,一个一个单词记录详尽。他还特意选在第三教学楼教室里阅读,在课桌前、在讲台上,在大家最熟悉的课堂中,他阅读着书的升华篇章。他说,读书是一场“精神的长跑”,他建议每个人读书“不言迟、不厌多”。

4月30日,这场持续8天的“阅读接力”静静落下帷幕。但也有网友说,这刚好是“读懂生命的开始”。

记者随笔:

世因字而文明始,人识字而情感生。

以文字为载体的阅读是人类获取智慧、充盈人生的重要渠道。

初次见到“阅读接力”的照片,不免让人泪目:他们或在树荫下、或在台阶上、或与家人分享、或幕天席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捧书而读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了读书的张力。

或许,对那位邀请爷爷一起读书的同学来说,这样的镜头会成为一种绝唱;

或许,和妈妈一起读书的同学若干年之后会觉得这次阅读是一种礼赞;

或许,油菜地里读书的小妹妹心里已经埋下了一枚读书种子,期待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阅读就是取悦自己。他们不拘泥场景也不囿于语言,无需刻意美颜,更不需要专业技术支撑,一切自然而然、洒脱有书卷气。

这场接力,把喜欢阅读的人凝聚在了一起,他们因《热爱生命》而更加热爱生命。

于学校,阅读让战疫期校园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于个人,阅读让正经受考验的师生看到了希望。

历史不会辜负一颗读书的心灵!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 王思涵 曹扬 审核人 常慕佳)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