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5位新教工谈他们的新征程新梦想(2)

核心提示: 7月1日,部分新教工集中办理入职手续,记者对其中的5名进行了访谈,和他们聊聊与华农的情缘及工作的新征程、新梦想。

刘新伟:“若带新生,我想再次‘回炉’”

DSC_3921

2016年是刘新伟来到华农的11个年头,05本科、09硕士、11年申请硕博连读,对于他来说,他是一个“彻底的华农人”。2015年12月,刘新伟从日本岗山大学留学归来,导师赵竹青教授便找他谈话,希望他继续留下,做好准备全力以赴研究微量元素硒。这与刘新伟最开始的想法不谋而合,原来,早在研二的时候,刘新伟便“从零开始”探究硒,初露锋芒的他在那时已小有斩获。

硒的故事,要追溯到200年前。1817年硒被瑞典科学家发现,1934年被证明有毒,1957年被论证有医疗效用,1979年我国科学家证实硒有治疗克山病功效,并最终确定硒为人体必需元素。200年时间里,围绕硒的故事多次演化,几经“反转”。

硒,恰是刘新伟要去探究的奥秘所在。他说,其实,现在的“富硒”说法有商业炒作的嫌疑,人体每天的摄入量为50-200微克足矣,我们的做法就是让人们科学认识硒,如何平衡作物中硒的含量,让这种微量元素造福人类。

年龄并不大的刘新伟希望担任班主任并尽快见到自己的学生,“我希望跟他们是朋友,我也希望和这些孩子们一同进步,如果可以,我想再‘回炉’一次大学,找回当年错过的人和物。”他说,就像70后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说90后是“张扬、自私的一代”一样,误解一定程度上存在,但25岁以后,大家的看法却趋于雷同,他相信自己和90后学生不会有沟通障碍。

就在即将到来的下学期,刘新伟将给本科生讲授《肥料加工工艺学》,他说,他会在暑假里多补充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充实PPT,这样才会生动前卫。“我还准备给赵老师讲讲我的课,毕竟,讲课是需要磨砺的!”他说。

青年人才楼70栋1单元103,刘新伟的新家,他说,小一点,但是设施很齐全。每天步行上班,晚上跑跑绿道,在这里,很幸运,打心底喜欢华农。自称“抱负也不是那么远大”的刘新伟说:“我习惯了从早到晚的工作模式,新入职、新起点,我将努力!”

周明:“我的梦想就是研究出口服的狂犬病疫苗”

DSC_3925

内蒙古出生的周明博士,浓眉大眼,体格健壮,但他的研究领域倒是很“小”——一支口服狂犬病疫苗。

本科吉林大学,硕博中国农大,期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有过2年国际交流经历,2013年9月来到华农做博士后。

“我的科研方向很明确,研制口服狂犬病疫苗,我们现在在致病机制上有了突破,希望通过研制口服药,扩大流浪犬的免疫范围,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安全的环境!”谈到疫苗,周明总有说不完的话。

为何选择华农?其实在周明心中,真正打动他的还有一份感动:每当他到南湖畔散步的时候,总能看到一群学生读书、跑步、演话剧,华农人的勤奋与朝气时时激励着周明。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12日,周明就完成了报到手续,对他而言,现在正是“奋蹄扬鞭”的最好时机:科研启动费、国家基金、青年基金、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骨干基金,100多万的科研费用,让他的科研启动有了基本保障。

如今,周明一边认真琢磨着科研的那些事儿,一边忙于备课,每周,他都要到栗绍文、周祖涛的课堂上去听课,吸收讲课精华,积累经验,等待九月新课堂的开设。

从北方来到南方周明感觉华农的美,不比一般。他平素最喜欢的一句话便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炯炯有神的眼睛,干练的动作,周明说,他会用自己的默默耕耘,换取未来的点滴收获。

贾浩洋:“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就难了”

3

贾浩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学院2016届硕士,作为今年仅仅选留的六名辅导员之一,他与华农的渊源要追溯到几年前听邓秀新校长的一次讲座。

彼时,邓秀新在作报告时诙谐幽默、深入浅出,报告会新鲜生动而耐人寻味。末了,邓秀新对在场的西农学子说:“欢迎西农学子来华农深造或工作,华农的大门为你们敞开!”也是从那时开始,贾浩洋便开始关注华农,2015年年底,他向人事处递交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简历,与华农的缘分就此启幕。

2015年12月,刚来到华农的贾浩洋真切感受到了华农人的严谨朴实。有几个小故事一直让他记忆犹新:2015年年底来校应聘辅导员,他不小心将钱包遗失在三教C座大厅里,情急之下,他跟周围的同学说了一下,没想到周围的同学都帮他认真地找了很久,虽然钱包没找回来,感动还是满满的;2016年元旦,本该休假的辅导员从宿舍赶过来给学生批假,还嘱咐注意安全,华农人工作之认真,让贾浩洋感慨不已;6月4日,植科研究生答辩结束的第一天,各种材料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整理,贾浩洋记得,辅导员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学生整理材料,整理好的第二天就是周一,大家又来上班了……

谈起未来的工作打算,贾浩洋还是很有压力,就他所分配的植科学院,每年新生将近420人,“如何抓,怎么抓好这420名同学的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兴趣,带出高质量、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是我未来的工作重点。”不过他也信心满怀,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地方都是农林院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把两校特色结合起来,学生工作必定有新突破。

未来,贾浩洋充满期待,他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相信我们学生工作的团队力量是无限的,所谓“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就难了”。

梦想,就在看得见远方,但需要努力。贾浩洋说,“若干年后,希望我的学生遍布全世界,他们不一定记得我,但一定记得他们的优良品行是在华农求学的日子里培养出来的!”

审核人:欧金荣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