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校友风采】宜昌:人“蚁”鏖战50年

    11月中旬,宜昌城区天然塔周围被爆发现白蚁。天然塔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出现白蚁让市民为之揪心。11月27日,专业人员对宜昌城区天然塔周边白蚁防治工作展开。这一事件让白蚁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1963年,宜昌市首次成立专业人员组成的白蚁防治小组,至今已过去50年。然而,宜昌白蚁防治形势依旧严峻……

    绿化带高档小区 白蚁不期而遇

    家住宝塔河的李先生每天都坚持到天然塔景区晨练。11月16日,他经过景区一片树林,发现碗口粗的樟树树干下半部分竟被“泥土”裹了个严实。他好奇的拿小树枝戳了几下,“泥土”很快脱落,树皮有明显被侵蚀的痕迹。他仔细一数,附近好几棵树都有类似的情况。

    “这是白蚁的典型特征,专业术语叫‘泥被’。”11月28日,市白蚁防治研究所工程师童严严面对天然塔附近的白蚁情况,显得十分冷静。32岁的童严严,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研究所工作,在长期白蚁防治工程中,对白蚁出现的不同形式已烂熟于心。他告诉记者,防治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白蚁的破坏力和繁殖力惊人,一旦发现,若不迅速采取措施,其危害可蔓延至塔座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宜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十分适合白蚁的生长和繁殖。形象的比喻,宜昌相当于白蚁的“温床”。在全国而言,湖北是白蚁重灾区,在湖北而言,宜昌是重灾区。白蚁的扩散主要分为繁殖季节分飞、食物耗尽后的转移和随物品迁移三种形式,途径简单。

    童严严说:“一些高档住宅小区、绿地公园都曾出现或正在出现白蚁蚁情。例如沿江大道沿线、胜利四路部分小区、葛洲坝公园附近等。”

    “阵地战”到“游击战” “战争”持续了50年

    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所长李为众,1992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白蚁所工作,和白蚁打了20多年交道。

    天然塔周边发现白蚁,对李为众而言并不意外。他回忆,当年刚参加工作,原开关厂附近出现蚁灾,一些砖木结构房子的房梁被白蚁掏空,导致房屋坍塌。当年的事发现场相距天然塔并不远。

    李为众告诉记者,50年来,宜昌与白蚁的斗争从未停歇,取得了不小胜绩。资料显示,1963年,宜昌市白蚁防治专业队伍成立后,仅1963年-1990年期间,对宜昌市直管公房进行了5571栋次检查和灭治,直管公房蚁患率从当初的52.68%降低为1.5%。

    看似渺小的白蚁,在与人的战斗中,也开始发生变化。

    白蚁均以木质纤维素为食物,专业人员介绍,宜昌境内对房屋建筑产生危害的白蚁主要分为家白蚁与散白蚁两类。家白蚁类似集团军,喜聚集一处繁衍,对食物需求量大。2000年以前,由于城区开发面积小,树木、木质房屋多,家白蚁繁衍迅速。随着城市发展,白蚁集团军式的生存模式很难找到大规模的食物为寄托。而家族更小、繁殖更快的散白蚁开始蔓延。由于聚集数量少,且只需一雄一雌两只白蚁,便可开花散叶,被称为“游击队”。

    “散白蚁的防治非常棘手。它对食物需求量不大,但危害丝毫不亚于集团作战的家白蚁。”李为众介绍,如今宜昌城区白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园林树木白蚁分布点呈上升趋势,二是白蚁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大。

    李为众介绍,如今家庭装修昂贵、房屋造价增加,一旦发现白蚁,对家装等影响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李表示,白蚁可分泌腐蚀性液体,往往对金属等也带来影响。前几年,曾有一单位通讯线缆遭遇白蚁侵袭,导致该单位通讯阻断的例子。

    蚁情10年翻了5番 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白蚁所工程师熊强介绍,目前该所一年接到的蚁情近500个,较之上世纪90年代翻了近5番。除开散白蚁的蔓延,人们对白蚁敏感程度、通讯工具及求助渠道的便捷都是蚁情增加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前,宜昌城区房屋结构以砖木结构为主,这也是当年蚁情的主要成因。如今的住宅小区,在建设之初都会进行白蚁防治。2000年以来,《宜昌市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出台有力保障了宜昌白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让研究所人员着急的已不是城区白蚁,农村蚁患更堪忧。熊强告诉记者,数年前,该研究所曾对夷陵区莲沱总共993户农民进行白蚁调查。结果发现,遭受白蚁危害的有599户,房屋蚁害率达到59.7%,其中有3处房屋因为白蚁危害垮塌,造成1人重伤,数人受伤。如今,一些乡村以前未发现白蚁的地方也出现了白蚁。

    李为众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他曾接到宜昌一偏远乡村单位蚁患求助。工作人员在现场发现,该单位周边树木、房屋均没有白蚁踪迹,单单是厂房内出现白蚁。后经调查确认,该单位几天前接受了一批从湛江发来的用木质箱体盛装的设备。正是这些木箱子,将千里之外的白蚁带到了该单位。

    “防治白蚁无法一蹴而就。无法预判,只能预防和发现后治理。一个区域的防治周期少说也要2-3年的时间。”李为众表示,即便形势严峻,但市民也大可不必“闻蚁色变”。如今,治理白蚁的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相关防治制度的完善,势必会不断压缩白蚁的生存空间。同时,作为一个古老物种,加之有利的生长环境,在宜昌,白蚁的出现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