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水产学院举办“无刺武昌鱼”品鉴会

核心提示: 12月24日,水产学院在综合楼105共享空间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系列活动——无刺武昌鱼品鉴会。该品鉴会主要由高泽霞教授向同学们介绍鱼类肌间刺的“前世今生”,讲述其团队的研究历程及成果,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晓磊 唐诗音)12月24日,水产学院在综合楼105共享空间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系列活动——无刺武昌鱼品鉴会。活动由研究生辅导员熊晓磊主持,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受邀参加。

高泽霞教授、熊晓磊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讯员 欧燕 摄)

高泽霞教授、熊晓磊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讯员 欧燕 摄)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主席一首《水调歌头》彰显了武昌鱼在中国人菜单中的地位。然而吃鱼刺被卡喉咙,是众多食客的切肤之痛。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通过敲除决定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关键基因,成功培育出了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团头鲂)和草鱼,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主持人熊晓磊首先就生活中如何避免被鱼刺卡住、被鱼刺卡住怎么急救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随后,高泽霞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鱼类肌间刺的“前世今生”。

我国主养淡水鱼类种源自主可控,养殖技术成熟。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对鱼粉蛋白需求低,为环境友好型养殖鱼类,但正是因为肌间刺的存在,影响了人们食用、加工,进而限制了我国渔业产业的发展。研究发现,无肌间刺性状选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也是世界水产养殖动物遗传改良的主要方向之一。

高泽霞教授从“肌间刺是如何发生发育的”“为什么有的鱼有肌间刺,有的鱼没有”“是否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让肌间刺消失”三个问题入手,让同学们了解了鱼刺演化规律,分子调控机制,调控鱼刺发生发育的关键基因,无刺武昌鱼培育历程等等系统研发工作。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无刺鱼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鱼类肌间刺的骨化模式,到肌间刺发生发育分子调控通路分析,到肌间刺来源细胞群鉴定,再到肌间刺发生发育关键基因筛选。高泽霞教授团队从2012年至今,步步为营,层层攻关。小小鱼刺之间,凝聚了实验室老师和同学们的青春和心血。

高泽霞教授表示,中国仅用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并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引领下,水产养殖将为中国和全球的粮食安全,为人类美好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清蒸的无刺武昌鱼(通讯员 欧燕 摄)

清蒸的无刺武昌鱼(通讯员 欧燕 摄)

精彩的分享之余,工作人员为同学们盛上清蒸、红烧两种口味的无刺武昌鱼,并专门烹饪了一条有刺武昌鱼进行对比。“口感非常细腻,很鲜美,完全没有土腥味”“光吃它我能配两大碗米饭”,同学们纷纷拍照发朋友圈留念。品鉴会在同学们的惊奇赞叹与大快朵颐中结束。

责任编辑:晏华华 王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