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研究生学术年会:严建兵讲述玉米起源进化的“世纪之争”

核心提示: 12月1日上午,2023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活动之“玉米起源进化的‘世纪之争’——且看技术进步和学科交叉如何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主题报告在我校农业微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B座一楼报告厅举办,由我校副校长、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严建兵教授主讲。

会场大景(记者 川竹 摄)

研究生学术年会现场(记者 川竹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杜承臻)12月1日上午,2023年研究生学术年会之“玉米起源进化的‘世纪之争’——且看技术进步和学科交叉如何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主题报告在我校农业微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B座一楼报告厅举办。副校长、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严建兵教授作主旨演讲。

严建兵教授特写(记者 川竹 摄)

严建兵教授作报告(记者 川竹 摄)

“为什么仅有极少数植物被驯化成了作物?”“玉米为什么是最成功的作物?”报告伊始,严建兵教授以一组问答切入,引出保罗·芒格尔斯多夫(Paul Christoph Mangelsdorf)和乔治·比德尔(George Beadle)的玉米起源“世纪之争”。二十世纪前期,芒格尔斯多夫提出的三成分起源假说(杂交起源假说)与比德尔的单成分起源假说各成一派。在三成分假说占据主流地位几十年后,比德尔通过玉米与野生大刍草杂交的遗传学实验以及一系列人类学、考古学的证据使自己的假说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之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乔治·多布利在二十一世纪初通过分子标记分析为玉米单成分起源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为这场“世纪之争”按下了暂停键。

然而,玉米演化的过程并未完全揭示,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现代玉米不仅表现出与小颖大刍草亚种类似的特性,还表现出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表征,并在个别墨西哥高海拔玉米农家种中发现了墨西哥高原大刍草的基因渗透,显然单成分起源假说不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

对此,严建兵教授团队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Jeffrey Ross-Ibarra等国际团队联合开展研究,在对包括人类已发现最古老的玉米化石——距今约5500年的N16化石样本在内的多个化石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后,结合现有的研究数据建立起了新的玉米起源模型,研究认为现代玉米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地理扩散,第一次是在9000年前,单成分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第二次则发生在约6000年前与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杂交之后,进而完成二次驯化。

纵观过去百年,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发又终结了关于玉米起源的讨论,随后考古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又引发人们对过去的讨论产生了新的认识,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技术的升级,而技术的升级来源于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严建兵教授说:“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但是我想科学要进步,一定离不开国际合作,在此我也鼓励和支持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破除障壁,与各国科研同行交流互鉴,协同攻克重大科学问题。”

报告临近结束,师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与严建兵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审核人 镇志勇

责任编辑:蒋朝常 张雅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