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治未病行动全面推进,探索健康研究与实践新范式

核心提示: 10月9日,由我校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校医院、湖北省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治未病行动宣讲会在第一综合楼A102报告厅举行。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匡敏)10月9日,由我校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校医院、湖北省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治未病行动宣讲会在第一综合楼A102报告厅举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险峰,来自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湖北省荣军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梨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南医院、湖北省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菲沙基因公司等合作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启发教授,我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我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项目志愿者和部分师生代表等120余人参加了现场活动。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记者 匡敏 摄)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记者 匡敏 摄)

张启发院士围绕“治未病理念探索”作主题报告。“何为治未病?”张启发院士从我国古人关于“治未病”的智慧说起,他指出,中国“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与现代医学研究中“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都主张通过早期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达到永远健康的状态。通过系列文献资料的梳理,张启发院士列举了我国国民当前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指出,高糖易消化的精米白面是导致我国国民各类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精米白面在我国居民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大量的高糖食品(如精米白面)诱导,会使胰岛素促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的下降,这种现象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亚健康和多种重大疾病的根源。面对这一现状,张启发院士提出了综合构成治未病体系的三点举措。

一是优化食谱结构:奉行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谱。张启发院士指出,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总量增长需求同时,还需保持粮食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结束贫穷、消除饥饿、健康赋予、保护地球等17项目标,《巴黎协定》也要求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和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物应成为未来世界粮食安全的目标。

根据系列科学研究结果分析,张启发院士指出,研究发现,地中海饮食是适于全球民众健康的参考食谱,该食谱主要包含全谷、蔬菜、水果、豆类、坚果、高不饱和脂肪酸油,适量的鱼禽,少(或无)红肉、加工肉、添加糖类、精谷和淀粉性的蔬菜,可以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还可以保护大脑免受血管损伤,降低发生中风和记忆力减退的风险。作为地中海饮食中的重要成分,全谷物不仅营养丰富,还有有降低血糖/血脂、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抗氧化能力等多重健康效应。米饭型全谷黑米“华墨香”作为一种新理念稻米,其营养健康价值可归结到三个方面,一是能提供人类所需齐全平衡的营养素,可谓“全能冠军”;二是高膳食纤维,谷物膳食纤维为人类提供不可替代的健康效益;三是富含黑米特有的花青素。目前,“华墨香”凭借多重健康效应,已收获了多项社会荣誉。他表示,尽管地中海饮食在国外大量研究中被证明是“最健康的饮食”,但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来自欧美人群,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未来,项目将在地中海食谱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本土化、个性化的治未病食谱。

二是关注健康指标:全面监测、整体评价、及时纠偏--以人为本的防治策略。张启发院士列举了治未病行动计划确定的监测项目和指标,并提出了“基因组-- 精准营养— 针对干预”的治理策略。即通过对个人基因组三代测序,得到完整的个人基因组,通过对比找出变异基因作为个人关注重点;定期全面检测各种生化、代谢、营养指标,逐项及时矫正,通过转录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环境毒理组等多组学分析,结合器官影像学观察,及时关注各种问题,实时全面监管健康状态;再基于各种指标参数,形成健康指数,用于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最后建立算法,推荐个性化未(已)病治理的方案。

三是调控自身基因:个性化的基因组精准营养与生活习性。张启发院士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基础。通过健康的食品营养、生活工作习性、睡眠、运动、医疗辅助等调控自身基因组,促进有利基因功能,抑制不利基因表达,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相关研究领域个体差异大,尚有诸多未知领域,也是治未病研究的重点探索方向。

张启发院士还分享了阅读有关“治未病”系列书籍的心得体会。他指出,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正未有穷期,现有知识是不够用的,旧的认知往往可能是错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真知,养成积极学习的习惯和极强的求知欲望。他表示,面向未来,一是要创新范式,发挥优势:将治未病与健康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二是要拓展前沿,知行成链:创造知识--更新认知--积极践行。他最后表示,治未病较治已病代价低、难度小、获益大,理论可行、技术可及、效果可期,恰逢其时,人心所望,大有可为。

我校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金红林教授与石秀娟副教授代表项目组介绍了“治未病”科研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合作单位、研究路线和相关工作安排。据悉,面向志愿者的健康检测于10月10日至14日在校医院正式启动。检测指标达到147项,涉及病理类、营养类、激素类、环境毒理类、B超、CT等七大类,比临床体检更全面、更精准。

协和医院副院长黄恺表示,期待与华中农业大学一道,积极推广基因组精准营养“治未病”模式,预防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让研究成果惠及全武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作总结讲话(匡敏 摄)

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作总结讲话(记者 匡敏 摄)

王从严在总结中表达了对各合作单位长期以来支持的感谢。他期待各合作单位、志愿者与华中农业大学一道,共建“治未病”防治体系,为人类健康提供新范式。他表示,华中农业大学将一如既往为项目推进做好服务,助力产出更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永远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审核:金安江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