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悦读 > 报刊杂志 > 正文

适应新常态,共谋新思路

适应新常态,共谋新思路

1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本次会议中,“新常态”这一新概念被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个角度详细阐释了“新常态”的特征。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中,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又将获得一次宝贵的“脱胎换骨”的机会。

2014年,中国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大多数省市经济增速明显低于预期,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全国外贸低迷局面仍未见缓解,受中央八项规定限制,消费市场遭遇寒冬,中国经济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本次会议仍然将稳增长作为2015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宏观上,中央将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中央明确将“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通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来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这“一保一推”究竟能否抵御未来我国经济的下行风险,无疑再次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猜测。

一直以来,中央都将“稳增长、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来抓。时至今日,尽管我们的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尖端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结构性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巨大变数。经济结构问题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长远问题,调整谈何容易。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长期过分强调发展钢铁、煤炭、石油等资源型重工业,也让该地区经济变得更加脆弱。2014年,黑龙江大部分城市已连续三年负增长,辽宁经济增速也跌落到全国后几名。诸如此类的,还有晋、冀、蒙等资源大省和重工业大省。地方政府一味强调提高科技发展水平,然而长期形成的重工业传统和环境,影响了人才和资本的储备,如何引进高科技企业?试想在一个钢铁、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超过60%的城市,何种高科技产业可以立足?经济转型不能单一地依靠科技转型,而是要在技术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内的升级改造,循序渐进。

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几十年来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近年东部产业大量向内地转移,为中西部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产业转移毕竟是逐层转移,东部地区淘汰掉落后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发展质量依然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环首都贫困带”、省会吸血等问题逐渐暴露,已经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平衡。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本次会议特别提出要将一带一路、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抓。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战略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创造了绝佳的条件。然而这些战略并非百密而无一疏,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泛亚铁路为纽带联通了中国和中亚,但中国西北生态环境恶劣,城市基础薄弱,人口较少,仍然是发展空白;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城市间相距甚远,产业趋同,区域发展本身就存在巨大不均衡;一方面承担了沉重的产能削减任务,另一方面要同时承担京津高污染产业的就地转移,河北与京津发展差距仍在扩大,城际铁路和首都新机场的修建,反而让更多人担忧人才会更“便捷”地涌入京津。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样突出,更加考验着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智慧。

“新常态”大幕已经拉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只有高瞻远瞩,以新思路创造新发展,才能让中国长盛不衰,才能为中国未来提供强大的发展引擎。

 

文法学院 刘翔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