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记我校大学生思政课比赛的“折桂路”

核心提示: 一个暑假,他们创造奇迹;一个故事,跨越千年的联动;一场思政课,联系前人与后辈的桥梁。

他们,抢景区“沙发”,力求一遍过;他们,孜孜以求忙碌到凌晨2点;他们一起“磨稿”10余遍……

思政课如何“开花结果”?宏大叙事如何有识有趣?且看我校大学生思政比赛的“折桂路”……

志同道合,分工合作,攻坚克难

3 月初的一个下午,四教的某间教室,毛概课刚刚结束,同学们正欲离开。这时,公管学院行政管理 2201 班的刘佳衡同学从老师处得知,他们组织完成的团队作品《从农村革命到乡村振兴: 康续武昌农讲所里的青春之歌》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教室顿时热络起来,共同回忆起比赛的“来时路”。

刘佳衡讲述心理历程(学通社记者 陈香钰 摄)

刘佳衡讲述心理历程(学通社记者 陈香钰 摄)

事情还要追溯到一年前,团队成员舒娜、刘伊晗与刘佳衡同学在“青年开讲”活动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老师们的号召下,由刘佳衡同学牵头组织成立主讲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备赛过程。

在撰写文案阶段,王铭巍和吕天慧同学展示出了较好的文字功底。二人各有侧重,相互协作的同时也彼此借鉴学习。“她在新媒体工作时就文笔纯熟有力,对于革命故事的把握也恰到好处,这次与她合作更是让我赞佩。”刘佳衡谈起队友王铭巍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而吕天慧同学并不是一开始就参与了这个团队,而是在看到团队的选题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时,才产生了加入的想法,之后与大家一起并肩奋斗。“我觉得大家能在一起备赛也是因为志同道合吧。”吕天慧同学笑着回忆说。

刘伊晗回忆支教经历(学通社记者 陈香钰 摄)

刘伊晗回忆支教经历(学通社记者 陈香钰 摄)

进入摄影阶段后,擅长摄影技术的卢天豪同学发挥了他的用武之地。扛着众多设备往返学校与农讲所并非易事;无数个为剪辑视频而熬夜的日子同样不容小觑。但他却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耐心的工作态度,在后台默默地呈现出一部不负所有人努力的“大片”。

好的作品离不开讲课人的精彩表现。刘佳衡同学、舒娜同学和刘伊晗同学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讲课人”的角色。他们录制视频经验丰富,台词功底不俗,力求“一遍过”,他们娓娓道来,将一段段历史生动地还原在观众面前。

1 (学通社记者 李想 摄影)

 

整个过程中,队长刘佳衡同学清晰地了解团队各成员的优势,总能提前合理地安排工作进程,与老师进行对接。如果说团队各成员是一颗颗螺丝钉,那么刘佳衡同学深谙如何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这台机器达到最大效率的生产。

志同道合的众人、不谋而合的众人,看似萍水相逢,实则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集结在了一起,等待着他们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平原,而是长满荆棘的山地。

一趟趟跑,一遍遍录,一版版改

“当时因为时间很难协调在一起,所以我们大多是线上沟通,对比起面对面交谈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对我们工作的推进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回忆起录制过程中的困难,团队主讲人之一舒娜说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都竭力挤出时间,与队员碰面交流。

克服了种种困难,团队再三打磨了文稿框架,但是为了更好地衔接各节内容,他们仍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寻找素材。素材从哪来?需要什么样的素材?他们陷入了深深思索之中。

供图01

供图01

主讲人之一的刘伊晗当时正在麻城市木子店镇长岭关村支教,她白天上课,晚上则在挑灯写稿,她回忆说道,大家都是挤出参加社会实践之外的空余时间来备赛,很多想法都是来自于社会实践。其中,卢伟豪同学在备赛期间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三峡进行社会实践,他谈到:“当我重走这条路的时候,我就在想能不能讲个绿色融合发展的故事了”,这些思路在后续创作时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文稿敲定,团队立刻投入紧张的拍摄之中。

刘伊晗支教

刘伊晗支教

“我也算三顾农讲所了”,刘伊晗笑着说。文稿框架一敲定,她便马不停蹄地去了多个地方踩点,寻找最合适的场地进行内容的拍摄。但拍摄时间却撞上了十一假期,该期间农讲所不接受录制。一筹莫展时,老师联系了学校,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获得了审批,成功进入农讲所进行了录制。但另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假期时候游客特别多,为了避免游客入镜,我们只能努力一遍过,这就要求我们熟背稿子,不卡壳,流畅地演讲出来。”刘伊晗同学笑着说。他们齐心协力,攻克难题,力争做到最好。其中,因为农讲所灯光变换多样,光是灯光,负责摄影的卢伟豪就调整了不下数十次。

供图02

供图01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2023年春节前夕,团队收到了公示的好消息,队长刘佳衡回想起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感慨万千,“我们一开始参加立项的时候,心情非常忐忑。但经过与队员的合作打磨,我充满信心。之后我们就全身心投入录制中,只愿问心无愧。”

供图03

供图02

以跨越时空的转换视角,团队讲述了跨越历史的学子投入国家和民族发展大潮、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勤读力耕,力己达人”的校训,做到知农爱农兴农。

师生共进,勇担使命,踔厉奋发

霍慧新老师电脑里至今还珍藏着凌晨一两点与同学们交流修改演讲稿的聊天记录。看到6名同学一趟又一趟的跑农讲所,一遍又一遍的录制视频,一版又一版的修改演讲稿,霍老师深深被他们的激情所感动,被他们的执着所感动。她说道:“这群‘00’后的同学,在农讲所沉浸式地讲思政课,讲出了‘强国有我’‘矢志奉献’的百年沧桑,讲出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青年梦想,对革命文化充满热情。荣耀的背后是很多辛苦的付出,我为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团队成员合照 (学通社记者 李想 摄影)

团队成员合照 (学通社记者 李想 摄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回望过去的参赛之路,团队深感他们的成就是多方支持的结果,他们要感谢的太多。无论是付出很多心血,帮改文稿不下十次的三位指导老师,还是极尽配合的农讲所等,他们都真切感激着,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正如舒娜同学在视频中讲解的那样,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淬炼过硬本领,做勇挑重担的新时代青年。

(学通社记者 黄平丽 刘品伽 审核人 陈明辉)

责任编辑:蒋朝常 陈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