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华志愿者杂志】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核心提示: 十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广大青年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十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突出价值引领  把牢办学方向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内化为全体华农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基因,引导师生牢记殷殷嘱托,矢志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质量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形成“每周一调度、每月一例会(二级党组织书记、院长工作例会)、半年一督查、全年述职考评”的党建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师生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创新性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读精讲”,院士领衔组建宣讲团,累计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究和点单式宣讲1000余场次,在知情意行、学思践悟中坚定师生信仰信念信心。创新实施“党建质量源头提升工程”。着力涵育思想源头、激活组织源头、强健队伍源头,选聘1317名“红色导师”结对联系9747名本科生、4796名研究生,推动百个教工支部创优争先、千名教师党员领航育人、万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学校1个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全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项目11个,每年超过85%的学生申请入党。

以回信精神为指引,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将回信精神全面融入发展规划。把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等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引,将回信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巡视整改和校内巡察的重要内容。学校5个学科两次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连续两次荣膺全国文明校园。以回信精神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突出育人导向、价值导向,统筹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推进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入开展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按照“一类事项归口一个部门由一套人员负责”,重新设置机构、配置职能,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践行回信精神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高端引领、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思路,精准引才、精心育才,建设一支满足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创新能力突出、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学校2人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人入选各类国家人才项目。

静谧的校园,同学们在自习(1)

静谧的校园,同学们在自习

以回信精神为指引,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树立新时代育人理念。制订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举办“三全育人”理论研讨会、“五育融通、师生融乐”教育思想大讨论,修订本研人才培养方案,印发耕读教育、美育、体育和劳育实施方案,成立智慧农业书院、狮山书院和产科教融合创新教育基地——襄阳书院,着力培育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构建新时代育人体系。制定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和湖北省“环境思政”改革示范点建设,建成荟园“一站式”学生示范社区。实施思政课创优与课程思政示范创建,开设《耕读中国》《绿色中国》等思政选修课,成立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并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高校共计15所),以“三进三入”实现强信念、强学业、强本领。创新新时代育人载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和文化建设办公室实体机构,建立“狮山文谷”育人资源聚集和空间利用新机制,坚守育人品性、学术品貌和文化品位,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向品质型、参与型、涵育型和常态型转变,精心策划组织毕业季、迎新季、狮山读书节、狮山艺术节、狮山欢乐节等“两季三节”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全球阅读接力、“红岩”大型文学艺术与情境式文献展、“青年科学家面对面”等师生融乐活动近500场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设置“入学宣誓”“毕业鼓励”等环节,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唱响 “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时代强音。

坚持守正创新 弘扬志愿精神

学校党委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作为全体华农人的行动指南和实践遵循,引导师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十年坚守构建新时代志愿工作体系。制度化建设增强志愿服务覆盖面。以“本禹志愿服务队”为抓手,创新志愿服务组织模式,校内创建21支本禹志愿服务特色分队、400个本禹志愿服务小组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团支部设立“公益委员”,将志愿服务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要求每名学生修满1个志愿服务学分方能毕业,学校新生志愿者注册率连年达100%。项目化运作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性。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扶持立项,建设“‘绿之梦’青少年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项目20余项,探索“互联网+教育”志愿服务,从在线授课到依托专业开展在线科普,建立校企地联动机制,搭建“高校+企业+政府+地方学校”的“爱心桥”模式,学校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8项、银奖9项。示范性带动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十年来,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中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第八届至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示范带动全省各市州、高校、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青年志愿公益组织共500余支团队参与“本禹志愿服务队”创建活动,形成志愿服务合力,为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持续贡献青年力量。

同学们在讨论项目(1)

同学们在讨论项目

十年探索书写新时代青春故事,薪火相传助力教育振兴。自2003年以来,共计211名志愿者接力前往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开展爱心支教、改善基础设施,服务乡村教育,推动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更新教育理念的教育内容转变,由知识讲授到五育融通教育方法转变。由“输血”变“造血”,连续15年开展“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和“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活动,帮助500余名乡村骨干教师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带领130多名留守儿童走出山区,开阔眼界视野。“共同缔造”共建美好家园。主动参与现代化社区治理,探索实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双站长”制,联合社区志愿服务队采取“社区+结对+接力”的服务模式,在调研社区居民需求基础上精心设计服务项目,与50余个社区建立长期关系,常态开展食品知识科普、家庭园艺栽培、孤寡老人陪伴等各类“菜单式”志愿服务,助力美好社区建设。耕读同行参与生态文明治理。围绕环境保护主题,连续14年举办“绿色长征营”,组织开展“守护一江碧水”“清流计划”等专项行动,累计40余支实践团队450余名志愿者在长江沿线开展水质监测、垃圾清理、环保宣传、科技支农等活动,足迹覆盖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2个省,吸引70余所国内高校志愿者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大手牵小手,笑眼看世界”——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庆鲁和王泽惠带领黔鄂农民工子女前往北京开展城市体验行(1)

“大手牵小手,笑眼看世界”——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庆鲁和王泽惠带领黔鄂农民工子女前往北京开展城市体验行

十年传承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深化以“本禹精神”为核心的志愿文化传播。原创以“本禹志愿服务队”爱心接力故事为原型的话剧《牵挂》,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志愿者的青春故事引领青年成长,让志愿精神在青年学生成长中持续发挥影响力。《牵挂》至今演员传承至第十一代,累计直接参演者超500余人,先后在全国公演70余场,观看人数超过 6万人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选树以“本禹和本禹们”为标杆的一批扎根基层奉献的志愿典型。出版《有一种青春叫奉献——本禹和“本禹们”的爱心接力》,培育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湖北省西部计划优秀典型人物”等一批在青年中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典型,涌现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一批扎根祖国基层一线、服务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先进典型。面向国际志愿舞台展示中国青年形象。2013年以来,多位志愿者受邀参加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大会、国际青年与气候变化峰会等国际会议,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选派260名志愿者赴军运村承担志愿服务工作,获得“流动红旗高校”称号、103名志愿者获评“优秀赛会志愿者”,志愿者代表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

聚焦“国之大者” 矢志强农兴农

志愿者李昂(正中)与小学生合影(1)

志愿者李昂(正中)与小学生合影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全体华农人的行动自觉,引导师生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和事业闯将。

以“顶天”的追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集中力量加快“双一流”学科建设,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聚焦“四个面向”着力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十年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3项,位居全国农业高校前列。承担重大任务。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核心力量,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1标杆1重组1新增”。组建洪山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351项、获批经费14.2亿元。产出一流成果。十年间,学校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绿色超级稻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累计克隆400多个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的重要基因,位居全球前茅,培育出国际首例雄性不育胞质杂种和首个兼抗青枯病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大果番茄品种。在Nature、Science、Cell等刊物发表SCI论文6783篇,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成果奖近20项,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以“立地”的贡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对口帮扶脱贫攻坚。以4位院士、55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439名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千余名教师,长期活跃在对口支援建始县的第一线,打造了“六个一”定点帮扶工作模式,培育出魔芋、猕猴桃和山地蔬菜等5个过亿元产业,累计带动17061户68561人脱贫。1人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经验做法4次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作为高校唯一代表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情系沃野振兴乡村。在全国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设立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神农架科技创新中心、热带农业国际研究中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与大北农集团、先正达集团、广西扬翔、海大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傅廷栋、张启发、邓秀新、陈焕春等院士领衔,5000余名师生奔赴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将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近300篇咨政报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批示和采纳。头雁培优示范引领。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分类开设人才培训班500余场次,累计培训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管理人才、基层农技人员5万余人次,助力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

高翅(左)李召虎(右)与师生互动(1)

高翅(左)李召虎(右)与师生互动

以“全球”的视野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学术交流与文明传播。制定学校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实施方案,召开第30届国际拟南芥大会、第11届界面与污染国际会议、2022年世界青年兽医大会等线上线下国际会议100余场次,有效拓展了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稳定全面深度合作,在学术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中传播华农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主办“一带一路”中巴农业论坛,召开“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年会,举办中法非三方园艺科技创新论坛。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及文化融通加入“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成立“中巴园艺研究与示范中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立学校国际咨询委员会,牵头成立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联盟,参与9个国际联盟建设,致力于搭建国际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桥梁,回答农食系统优化转型的时代问题,组织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绿色营养水稻与人类健康、可持续农业发展等研讨会等,为全球热点问题科学决策、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步,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努力做到守正创新担使命、踔厉奋发建一流,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李召虎/文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图)

(来源:《中华志愿者》杂志202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晏华华 王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