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硕彦讲坛】沈其荣:抓住现象 揭示本质 做大做强科研

核心提示: 11月1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做客硕彦讲堂,带来题为“抓住现象揭示本质做大做强科研”的专题报告。校领导李召虎、杨少波和青年师生们共同聆听报告。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晏华华 通讯员  周熙)11月1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做客硕彦讲堂,带来题为“抓住现象揭示本质做大做强科研”的专题报告。校领导李召虎、杨少波和青年师生们共同聆听报告。杨少波主持会议。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现场

沈其荣院士作报告

沈其荣院士作报告

沈其荣围绕为什么要做科研、如何做好科研和团队如何创新三个方面,和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关于科技创新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沈其荣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表述,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其三大支柱,呈“三足鼎立”之势,但其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知识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推广,由此将我们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我认为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前提和基石,一所好的大学既要推进应用研究,也要深化基础研究,但应当先做应用研究再做基础研究,让基础研究更好为应用研究服务。”沈其荣强调。

“任何学术成果的评价鉴定、评奖评优都应该建立在‘有用和有理’的基础之上,应用研究关注其是否‘有用’,基础研究则关注该研究是否‘有理’,这也是我们能否做好科研工作的标准”。针对原创性研究,沈其荣表示,国家提倡科研工作者开展从“0”到“1”的研究,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关键在于能否产生原创性思想,能否产生原创性思想的关键则在于研究者能否从生产实践中发现原创性现象。“研究者在找到原创性现象后,要通过文献阅读、学术交流和沉着冷静的思考去凝练其中的科学问题,并通过实验去验证原创性假设,直至抓住科学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研究团队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负责功能菌资源挖掘、肥料研发推广以及土壤微生物调控研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关于研究团队建设,沈其荣谈到,一个健全的研究团队要做到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手抓、两手硬,并针对两类研究对研究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如此方能使研究团队保持常青,始终散发科研活力,从而将科研做大做强。针对团队创新问题,沈其荣结合南京农业大学有机(类)肥料与土壤微生物研究团队开展木霉菌生物肥促生研究、芽孢杆菌与木霉真菌互作研究等经历,分享了他和团队成员如何瞄准国家需求,凝练合适的科学问题并提出科学假设,研究解释科学本质的实践案例。“基于木霉菌在大部分农作物种植中表现出的显著生防和促生功能,我们研制出木霉生物有机肥并将其应用于福建武夷山的茶叶种植、宁夏中卫的西瓜种植、江苏浦口的水稻种植、浙江金华的玉米种植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物的长势都非常好,同时我们发现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和酸性土壤具有良好的调节改良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作物在盐碱地和酸性土壤难以生长的问题。”沈其荣欣喜地表示。他强调,研究者所凝练科学问题的大小要和所发现科学现象相匹配,如此才能提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切忌用大现象研究小问题或小现象研究大问题。

青年教师提问

青年教师提问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代表向沈其荣院士献花

教师代表向沈其荣院士献花(本组照片由记者 晏华华摄)

提问交流环节,现场师生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向沈其荣院士进行提问。沈其荣表示,科研工作者不能盲目片面地追求所谓“国际前沿”,要面向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切实所需,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领域内做到精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探寻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从而推进科学和产业的进步。

审核人 朱正宁

责任编辑: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