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桂建芳院士为水产学院本科生授专业导论课

核心提示: 10月9日上午,一场以“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百年发展与现代趋势---从水生所谈起”为题的水产导论课在三教S1报告厅进行。此次导论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主讲。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赵静薇)10月9日上午,一场以“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百年发展与现代趋势---从水生所谈起”为题的水产导论课在三教S1报告厅进行。此次导论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主讲。

课堂现场(通讯员 李梦凡 摄)

课堂现场(通讯员 李梦凡 摄)

桂建芳院士作报告(通讯员 李梦凡 摄)

桂建芳院士作报告(通讯员 李梦凡 摄)

同学们认真听讲(通讯员 李梦凡 摄)

同学们认真听讲(通讯员 李梦凡 摄)

曹晓娟老师授(通讯员 李梦凡 摄)

曹小娟老师授课(通讯员 李梦凡 摄)

桂建芳概述了鱼类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百年发展。他指出鱼类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鱼类生物学的发展对应着有关生物技术的发展。他带着同学们一步步梳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及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而讲述中国鱼类生物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

“中国开设了研究转基因鱼的先河,以朱作言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团队最早培育出转基因鲤鱼,并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划时代的成果,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桂建芳介绍。

桂建芳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研究鲫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觉得很奇怪”“我们非常好奇这个基因的功能是什么?”就是这样的好奇和探索心理,才使他们得以发现银鲫独特的生殖方式及其演化的遗传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创立了多倍体银鲫和全雄黄颡鱼遗传育种技术路线。

“有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我们首先对困扰消费者、让人不胜其烦的肌间刺产生了兴趣。”桂建芳谈道,“与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团队合作,我们通过敲除部分同源基因及其6个等位基因,创造出了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是精准育种新突破技术之一。”他继续讲述了创制基因组重构的合成多倍体技术等其他重大突破,以“生于水,为水生”为结尾,表达自己对鱼类生物学的热爱,并勉励在场青年一定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课堂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桂建芳院士把肌间刺比作‘钢筋’,因为鱼类身体需要支撑,所以就需要有相应的骨骼来支持其发育、繁殖和运动等,肌间刺在一定程度上就承担了这一作用。若要减少肌间刺的发生,就需要从本质去了解它的生成与作用机理,并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水产学院水产类2302班潘星辰同学谈道。

据水产养殖学专业负责人、本堂课负责人曹小娟老师介绍,邀请学术界“大先生”给新生上专业导论课既是课程改革建设的尝试,也是帮助新生树立专业自信的需要,本堂导论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旨在让大家对水产学科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深刻体悟水产学科的历史底蕴和魅力,进而提高大家对水产这一学科和行业的兴趣,迎来济济人才,一起推进鱼类生物学的发展与鱼类生物技术的进步。

审核人 曹玉琼

责任编辑: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