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路上】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走进浙江大陈岛学习红色垦荒精神

核心提示: 7月18日至21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浙江大陈岛开展“学习红色垦荒精神,续写青春奋斗华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追寻垦荒足迹、采访新时代垦荒者、走进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队、开展土壤质量研学等活动,学习垦荒精神,奋力书写青春华章。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万年 许琳)7月18日至21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浙江大陈岛开展“学习红色垦荒精神,续写青春奋斗华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追寻垦荒足迹、采访新时代垦荒者、走进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队、开展土壤质量研学等活动,学习垦荒精神,奋力书写青春华章。

庚续红色垦荒精神,向“新时代垦荒者”看齐

7月18日,实践团队拜访共青团十九大代表、大陈镇团委副书记陈雪妮并座谈交流,聆听红色垦荒故事,感悟新时代垦荒精神。

“是第一批垦荒队员的不畏艰难,拿着锄头铁锹一锄一锹地搞起建设,才有了今天的大陈”,陈雪妮指着挂在墙上的十六字垦荒精神,深情讲述上个世纪老垦荒队员初登岛时的情景,“1956年1月开始,为响应团中央号召,先后5批467名青年上岛参与垦荒建设,用青春和热血,把一座满目疮痍的荒岛变成了青春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成岛垦荒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深情厚爱激励着每一个大陈人,毕业之后,我毅然选择回到大陈岛工作,做一名新时代垦荒者”,95后的陈雪妮毅然扎根“海上荒岛”,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新时代垦荒者”。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张万年表示:“正是时代大潮中每一位青年人以躬身实践作笔,书写垦荒新解,将人民福祉融入到荒岛建设的一砖一瓦中,才使得垦荒精神不断传承和弘扬,在现代化新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

打造绿色低碳海岛,投身新时代“垦荒”实践

作为浙江省首批低碳试点乡镇,大陈人在向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奋进过程中贡献着大陈智慧。为深入学习大陈岛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7月19日实践团队走访了大陈岛国家电网服务站、供水所,了解当地供电及水资源管理情况。“我们成功地布设了全球首条柔性低频输电海底电缆,每年减少约44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电网服务站工作人员表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大陈电力的不懈追求。在供水供电等方面,新时代大陈人始终牢记垦荒精神,投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蹚出一条新时代的“垦荒路”。

供水所负责人为实践队员介绍大陈岛水系分布情况 (实践团供图)

供水所负责人为实践队员介绍大陈岛水系分布情况

随后,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采集了海岛典型土壤样品,表示希望后续将进一步测定理化性质,提供相关专业分析数据,为提高大陈岛的土壤肥力、增加海岛土壤碳汇贡献华农青年力量。

实践队员对当地植被和土壤进行采样 (实践团供图)

实践队员对当地植被和土壤进行采样

走进新时代“垦荒”基地,交流探讨乡村振兴路径

7月20日,实践团队前往清华大学驻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进行学习交流。2019年5月以来,清华大学工作站先后组织100余名学子来到大陈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旅游产业策划、海岛改造设计、特色风光宣传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大陈岛盘活闲置资源,引进人才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队员陈羽娟感慨到“清华学子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为这块‘能成事的地方’贡献青年力量。作为农业高校学子的我们,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自找苦吃’的殷殷嘱托,积极扎根乡土服务基层,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干。”

实践团队与清华大学驻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工作人员交流 (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队与清华大学驻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工作人员交流 (实践团供图)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全国首家台胞文史馆的大陈岛馆,通过375幅图片全方位了解“大陈传统习俗”“魂牵梦萦故土情”“大陈新村今貌”,感受大陈发展史;前往垦荒第一锄和垦荒队员宣誓地的垦荒碑,了解467名垦荒队员的垦荒足迹;前往甲午岩处思归亭,深入探寻“望海觅岩云曾听波涛澎湃,飘蓬归故里来寻根本枝蔓”的两岸大陈人的思归情。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对红色垦荒精神、绿色低碳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学好专业本领,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审核人:熊海林

责任编辑:徐行 刘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