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科学报】14年摸清近400个土壤“身份档案”

华中农业大学师生接力编撰鄂赣两省土系志

核心提示: 土系是土壤类型的基层单元,也是属性表述和记录的最小“个体”,土系志可以通俗理解为给土壤建立“个人档案”。自200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启动以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蔡崇法、王天巍等先后带领近20名研究生完成了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王天巍带领学生在农田里采样、调研。华中农大供图

王天巍带领学生在农田里采样、调研。华中农大供图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绿水青山”的根。

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多变的人为因素影响,土壤形态多变、种类多样、空间分布变异复杂,土壤类型的科学鉴定、特征属性记录和表达一直以来是土壤利用和管理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

对土壤类型鉴定的精细程度决定了对土壤功能理解和利用的水平,所采用的属性指标也决定了其功能的关联程度。长期以来,囿于土壤分类研究的庞杂性和基础性,土系鉴定工作在我国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土系是土壤类型的基层单元,也是属性表述和记录的最小“个体”,土系志可以通俗理解为给土壤建立“个人档案”。每个土系的鉴定,分为自然因素判别分布区域、野外多点探坑勘察、剖面点位确定和剖面挖掘、剖面野外观测记录与样品采集、室内土壤性状分析与诊断指标确立、分类归属与土系命名等,相关工作过程十分复杂,编制者不仅需要具备较强土壤学、地学、农学、测绘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强壮的体魄和吃苦的毅力。

自200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启动以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蔡崇法、王天巍等先后带领近20名研究生完成了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土壤分类研究工作。该系列工作耗时14年,累计行程逾5万公里,共计调查了378个典型土壤剖面,采集了近2000个土壤样品,获取了近40万个成土因素、土壤剖面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信息。

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中国土系志·湖北卷》和《中国土系志·江西卷》,共计116万余字,包含了222个土族,新建301个土系信息,是“中国土系志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土系志》丛书是我国首部基于定量化标准和统一分类原则,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壤系统分类科技专著,是中国土壤分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21年10月,这项研究成果也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作为此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王天巍一直对土壤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在蔡崇法教授的引荐下,他欣然加入了项目研究,一干就是十余年。他回忆说:“从古代‘五色土’划分起,我国对土壤分类的认知在历史上长期领先于全世界。但近现代,逐渐与西方国家拉开了比较大的差距。作为从事土壤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很希望为热爱的学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蔡崇法表示,这项研究的完成,离不开师生们十余年如一日的付出,以及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和江西农业大学等地方单位的大力支持。作为土壤学基础中的基础,尽管研究经费非常有限,相关科研成果也很难快速发表高水平论文,但所有人都是本着一腔热爱参与其中,也培养了青年工作者对科学的奉献精神。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不仅是对破“四唯”政策的有力呼应,亦能鼓舞更多科研工作者们甘坐冷板凳、向着国家发展需求砥砺前行。

作者:李晨 匡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1/468356.shtm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