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更高质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核心提示: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分类培养的实现路径之一,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怎样更高质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笔者认为,应把好五关,守住确保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应整合资源,绘好助力学科发展的“要素图”;深度融合,握牢服务国家战略的“方向盘”。

9月17日,我校与来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展交叉联合研讨,培训兼职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这是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关于“研究生教育要更快地响应社会需求、更好地汇聚社会资源,坚持分类培养,强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精神的重要举措。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分类培养的实现路径之一,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学校发布《华中农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旨在建立和完善联合培养工作长效机制;7月-9月间,学校赴广东、海南、北京等地调研联合培养工作,与9家单位逐一统一思想、重新签署联合培养协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将于10月来校就深化合作进行项目对接。这套“组合拳”是落实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先手棋”。怎样更高质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把好五关,守住确保培养质量的“生命线”。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基于学院学科师资情况、培养条件、培养能力互补性,做好联合培养方向规划,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把好顶层“设计关”;通过联合组织夏令营、建立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联合复试等吸引优质生源,把好招生“入口关”;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制定详细培养进度计划,设置并严格执行环节标准,把好培养“过程关”;以创新成果为导向,合理制定多样性的学位授予标准,把好学位“出口关”;实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强化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管理,把好导师队伍建设“保障关”。通过建立全程、开放、多元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联合培养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提升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

整合资源,绘好助力学科发展的“要素图”。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指导能力,提升师资厚度;通过与联合培养单位紧密合作,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参与科研训练与实践为切入点,搭建联合科研平台,实现与社会需求更紧密对接,提升科研效度;通过与社会多方互动,提高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提升社会服务深度;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中心,协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耦合、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结合,建设高层次联合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人才培养支撑力度。

深度融合,握牢服务国家战略的“方向盘”。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经济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探索以产业问题、重大成果为驱动的项目制培养模式,“想党之所想、急国家所急”,对接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生态等重大需求,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挥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优势,释放递进聚变潜能,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作者系研究生院 宋丽波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