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核心提示: 11月2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我校副校长王建鸿等出席开幕式。

1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报告 【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与会师生认真听取报告 (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万芳坤 闫文蕾 韩昊霖 记者 徐行)11月2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我校副校长王建鸿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部分学术期刊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研讨会。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程华东主持开幕式。

2 副校长王建鸿致辞

开幕式王建鸿致辞(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王建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指导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学者表示感谢,对与会师生到来表示欢迎。王建鸿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他认为,此次研讨会既是响应中央战略部署,凝聚智慧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具体举措;又是深入加强探索创新,增强理论自觉,提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领的具体实践。他表示,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把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作出新的贡献。

3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讲话

刘爱国在开幕式讲话(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刘爱国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学术界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研讨,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意义深远。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召开的此次专题研讨会,正当其时、适逢其势、意义重大。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他高度肯定了学校长期以来在研究“三农”、服务“三农”,促进国家和湖北的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刘爱国勉励学校继续发挥独特优势,以本次学术交流为契机,同与会专家学者一道,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理论创新,做好政策宣传,当好智囊参谋,总结先进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者、宣传队、智囊团、连心桥和践行者,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4 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柳礼泉教授颁发聘书

王建鸿为柳礼泉教授颁发聘书(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5 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颁发聘书

王建鸿为冯秀军教授颁发聘书(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6 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教授颁发聘书

王建鸿为朱喆教授颁发聘书(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国家教学名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柳礼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等三人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王建鸿分别为受聘教授颁发聘书。

随后,柳礼泉、左亚文、朱喆、冯秀军、吴春梅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7 柳礼泉教授作报告 【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柳礼泉教授作主题报告 (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柳礼泉围绕“精神贫困:农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主题,探析了精神贫困治理与贫困农民脱贫的逻辑关系,提出在把握和遵循贫困地区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教育、人文关怀和环境浸润的“三位一体”实践格局,重塑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性的治理思路。

8 左亚文在研讨会上作指导报告【学通社记者 包丞 摄】

左亚文教授作主题报告(学通社记者 包丞 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亚文在报告中阐释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地位。他提出农村空心化、外在文化的涌入、政府投入的不足在一定时期内掣肘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他强调,乡村文化振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克服“重‘经’轻‘文’”的错误认识,遵循文化建设规律,通过建章立制开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9 朱喆在研讨会上作报告【学通社记者 包丞 摄】

朱喆教授作主题报告(学通社记者 包丞 摄)

朱喆从文化的视角阐发了近年来农村社会的变化,提出“土地依赖性减弱、人口流动性加强、熟人社会性弱化”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家庭结构变化、邻里关系疏远、不良文化蔓延、公共视野狭窄、舆论约束淡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发展农村集体文化,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乡贤”等对策。

10 冯秀军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分享【学通社记者 包丞 摄】

冯秀军教授作主题报告(学通社记者 包丞 摄)

冯秀军围绕“乡愁”主题,深刻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乡愁危机”。她提出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危机的根源在于当前中国农村成为“古今中西汇聚碰撞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复兴的“培根”工程,而乡村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她呼吁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城市与乡村互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 我校吴春梅教授作报告 【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吴春梅教授作主题报告 (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春梅则在“新时代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为主题的报告中深刻阐发了“合作互助、利益交换、公正法治”等农民守望相助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逻辑,提出了共治共建、共享共担、共赢共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民守望相助传承与发展的体系化建设等新时代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策略。

下午,大会分三个小组开展研讨。第一组围绕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农民发展逻辑等主题展开,深刻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发展逻辑与提升对策。第二组聚焦农村土地确权、农民主体地位、农村基层党建、乡村人才与教育振兴等“三农”主题,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证分析,既谈了国内乡村振兴,又反思了国外经验。第三组深刻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易地搬迁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获得感、涉农高校责任使命、数字乡村建设、粮食安全、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等内容,从多个视角提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策略路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赵翀、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筱明、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红炳分别代表各小组作了交流汇报。

12 五位报刊编辑做交流互动【学通社记者 徐聿卓 摄】

五位报刊编辑与与会师生交流互动(学通社记者 徐聿卓 摄)

研讨会上还进行了“报刊主编面对面”环节,《江汉论坛》主编陈金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王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宋雪飞、《农村经济》常务副主编罗从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主编谢成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范敬群等分别与现场师生分享了研究选题、刊发标准、审稿流程等并做交流互动。

13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致闭幕词【学通社记者 沈雨霏 摄】

梁伟军教授作研讨会总结(学通社记者 沈雨霏 摄)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教授总结此次研讨会。他谈到,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乡村振兴的浓厚兴趣、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厚情怀、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自觉和行动自觉。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具有“紧凑高效、内容集中、视野宽广、交流深入、收获丰硕”等五个特点。他呼吁与会专家学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涉农问题理论研讨交流,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学界智慧和力量。

据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联合举办,共收到学术论文98篇,是一次相关学科学者共同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路径的研讨会。

审核人:吴珊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