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牵挂》剧社演员“六代同台”向校庆献礼

核心提示: 9月初,《牵挂》面向2018级新生演出,也是剧社“六代同台”向学校120周年校庆献礼的“特别”演出,为了这场“特别”的演出,已经毕业工作或是读研的校友们带着深情重回母校,重聚舞台。《牵挂》,追逐热爱的美好,演员们因《牵挂》而牵挂,牵挂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

9月3日晚上12点,牵挂剧社的演员们还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为第二天的演出紧张地排练着。炙热的灯光下,戏服早已浸满汗水,但他们顾不得这些,他们更担心的是演出效果。

这是话剧《牵挂》面向2018级新生的最后一场演出,也是剧社“六代同台”向学校120周年校庆献礼的“特别”演出。为了这场“特别”的演出,已经毕业工作或是读研的校友们带着深情重回母校,重聚舞台。

《牵挂》,追逐热爱的美好

王荔茹是剧中“向幺妹”的第三代扮演者,今年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但接到电话说要六代同台再演《牵挂》时,王荔茹很快决定请假回校演出。

记忆中,自己第一次上台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大二那年随剧社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连演出几场,作为新演员的她原本只是担任一名群演,演过几场后导演习志淦老师问“向幺妹”谁敢上台演,她不知从哪来了一股劲,当即回答到:“我敢演!”虽未曾正式登台表演过这个角色,但在平时的排练中王荔茹早已将“向幺妹”的一颦一笑练习得滚瓜烂熟。王荔茹在聚光灯下的第一次表现很出色。

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王荔茹却感觉自己演得“失了神”,表演变成了一次次机械地重复。在后来的一次外出演出中,“龚二狗”的扮演者余川瘫倒在舞台上,王荔茹的第一反应是他的身体可能出状况,一边担心一边演完了这场话剧。

_DSC0016

_DSC9955

DSC04986

“但是下台之后,余川说这场戏他演的真爽。”王荔茹说到:“那个时候我才猛地醒悟。我明白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我们能上台的次数已经屈指可数了,甚至这场戏有可能成为我们最后一次登台,所以每一场都应该倾注全部的感情。”在之后的表演中,王荔茹每次都像第一次登台,又像最后一次登台,技术的老练加上情感的真挚,让她感觉到了这个角色的血与肉。

对王荔茹来说,《牵挂》带给她的不只是曾经追逐热爱的美好,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她。

“我愿是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再反射给别人。”这是王荔茹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毕业之后的她也选择做一名教师。她说,在讲台上的自己,也时常会想起这句话,仿佛自己也是反射阳光的一滴水,仿佛自己的“牵挂”也还未谢幕。

因《牵挂》而牵挂

文法学院新入职辅导员陈丽是《牵挂》第一代演员,也是如今剧社的执行导演。整个八月份,她都留在学校,一边熟悉新的工作岗位,一边在剧社组织同学们排练。“每一代‘幺妹’,我几乎都带过。大家都是从不懂到懂,从年轻一代的演员身上,总能看到我六年前的影子。”在陈丽心里,《牵挂》不只是一部话剧,更是一种情怀,如今又多了一份责任。

“丽姐都是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为同学们进行排练,本来我们很担心今年暑训,但没想到她这么忙还一直坚持带我们,她对《牵挂》、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许多。”副社长徐慧谦感激地说道。陈丽工作十分忙碌,可她从不会将剧社的事情搁置下来。演出前,剧组往往排练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每个人都在牺牲自己的其他时间,我们不是专业演员,但是愿意为了《牵挂》付出更多。 要想有多少掌声,就要有多少汗水。”陈丽觉得,一来到剧社就会感觉很舒适,因为这里有她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人,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了一个可以停靠的地方,一个家。

这个家总是给予孩子们成长中的温暖和感动。

男主角张福禹的扮演者是第一代演员孙潇,他在毕业后做出了和剧中主人公一样的选择——去山区支教,返校后正在读研究生的他每年都会去剧社指导新一代演员的排练,手把手地做示范。而这次和孙潇搭档,出演女主角许思婷的,是在新生演出季初次登上舞台的第六代演员刘叶青。

_DSC9865

DSC04840

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出让人称赞,可对刘叶青来说,排练的过程并不顺利。每一个演员在表演的不同时期都会遇到不一样的瓶颈,刘叶青也不例外,她在暑假一直处于瓶颈期,没有办法突破自己。因为许思婷是一个很有性格的形象,跟她本人的差别有点大,如果演过了表演就会显得很刻意,不放开又演不出那个味道来,种种的挫败感一度让她感到很崩溃,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情绪中,常常会自己躲起来流眼泪。

在这个时候,剧社的学长学姐给予了她许多的鼓励和帮助。他们告诉刘叶青,上了台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自信。在给了她信心之后,又耐心地为她讲述每一句台词背后的深意,甚至每一句话都想了一个故事出来让她理解人物的内心。“我特别感谢他们,所以想竭尽自己的能力来把这个角色演好,对得起这个角色。”在谢幕的那一刻,我们看到激动的眼泪从刘叶青的眼中夺眶而出。

一直牵挂着《牵挂》的,还有剧社的指导老师们。舞美设计姚浩新老师今年暑假原本和老伴在威海度假,在接到学校的电话,得知部分重要道具需要修整后,七十多岁的他跑了两趟火车站,才改签成功,匆匆结束假期回到武汉,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华农,指导同学们制作道具。姚老师说,《牵挂》也是他的孩子。

《牵挂》,是一种精神

饰演“向前进”的演员孙伟今年已经在读研究生三年级,在这次演出中,他回到舞台饰演起了那个熟悉的角色。虽然出演次数都已经数不清了,但是孙伟还是有些紧张。同样的剧情和角色也会收获不同的感受,从开始的盲目自信,到后来的一腔热血,而真正要演一出好戏,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和体悟生活,细心留意不同身份者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先了解社会百态,才能了解戏剧。”

张福禹催人泪下的支教故事在舞台上一次次的上演,也在孙伟心中上演,剧中的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觉中敲打着孙伟的心。 2014年本科毕业后,孙伟选择到山区支教一年。支教结束后,孙伟仍然每年坚持做着“农村儿童城市行”和物资捐赠的公益活动。用他的话说,支教虽然结束了,但山区的孩子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变,自己仍在牵挂他们,要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变他们的生活。

除了在台上表演的主角们,剧中每一帧精美的画面都凝结着幕后工作人员的汗水。16级的刘浩祯在剧社里负责舞美道具,他在大一进剧社时是对表演有着期待的,去竞选了“向前进”这个角色,但后来因为声音条件不符等原因落选了。但这并未打消他对于《牵挂》的热情,而是积极的负责起了舞美的工作。“能进剧社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荣幸了,有比自己更适合的人去出演向前进这个角色我丝毫没有遗憾,反而很开心。”刘浩祯笑着说。

DSC05093

_DSC9797

六个年头,六代演员,在全国各大剧院、高校演出50余场,《牵挂》所感染的观众数不胜数。“一所高校,要做一出好戏不难,难的是做到每个人的心中,并且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导演习志淦将《牵挂》剧社的一代代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无数心血,多次放弃赴国外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女儿虽然在美国,但我还有一群孩子在华农,他们都是我的孩子,相比之下,我更想留在这个大家庭。”

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但习志淦在他们身上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一出话剧,不只带给人情绪的起伏,更能够改变演者乃至观者的人生轨迹,能驱使着孩子们亲眼去看看中国的农村,是让习志淦最骄傲的事。习志淦觉得,未来改变中国面貌的是青年一代,让大学生们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比单纯地改变农村生活条件更有意义。而这也才是真正的“戏曲进校园”:学生们来演学生们的故事,感动每一个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天五场演出,几乎每场演出结束时观众都全体起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演出刚刚结束,牵挂剧社便收到了无数留言。社会学类1805班王珊珊说道:“在华中农大的大学体验,真的比我预期的还要精彩,这里浓浓的助人氛围,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以诚待人便会收获以诚待你之人。华中农大的精神就如牵挂话剧中的张福禹那般,善良而亲切。”“在华农的第120个生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很开心来到这里与华农相遇,来到这里欣赏《牵挂》。如今的我,站在了新的起点,新的平台,牵念更多,挂怀更多,愿尽我所能,去追寻个人的牵挂,社会的牵挂,国家的牵挂,遇见更好的一切。”经济学类1803班新生刘悉妮动情地写下观后感。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郭玉涛)

审核人:彭小川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