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科技三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录

核心提示: 6月6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217会议室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科技三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科技工作者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学习体会,现摘录部分发言刊登,以飨读者。(以发言先后为序)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殷平教授: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自己对原始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基础研究的信心,将始终保持科学研究的激情,力争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同时,加强与其他团队的协同创新,交流与合作,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教授:学习会议精神,关键是要把精神贯彻到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去。在习总书记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拓展绿色研究领域,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聚焦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生态文明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做有真实贡献的研究。同时要做好青年人才的“传帮带”,青年既是未来,也是现在。

动科动医学院晏向华教授:习总书记的报告对科技工作者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两个“体面”:一是“体面”的精神面貌与职业操守,科技工作者要秉承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做师德师风表率;二是“体面”的业绩,要对科研充满激情,做让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李谷成教授: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越高,我们的使命越光荣,肩上的责任也越大。“80后”的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应该抢抓机遇,大展拳脚,勇攀科技高峰。作为人文社科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主动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聚焦国家战略,关注发展热点、难点,准确定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潜心研究,为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掘取“真经”。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育人是我们的根本职责,要坚持科教融合,以研兴教,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理学院曹菲菲副教授:相比国外,我们的科研条件与科研环境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祖国凝聚力不断增强,我们要珍惜目前的好时代,力争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不辜负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的投入和期望。同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要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育人典范。

公共管理学院蔡银莺教授: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备好自己的“导航仪”,找到自己的“坐标系”,同时也要带好自己的“冷板凳”,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好,行得更远。习总书记的报告和“5.17”讲话精神,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项目矿”,亟待我们开采。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科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积极建言献策,发挥“智库”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洪波:“振奋、机遇、责任”是自己学习总书记报告的最大感受,科学研究的五种价值,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科研去行政化等让人振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身负的责任,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同时还有教书育人、坚守职业操守的责任。

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向东:总书记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论述令人鼓舞,信息学院将在做好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学院科技工作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积极做出应有贡献。

文法学院副院长田北海教授:习总书记的报告提出要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以极大鼓舞与信心。新常态和转型期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更多期待,“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应该将自己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浪潮,聚焦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精准扶贫等现实发展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科学研究的过程枯燥而无味,漫长而不可测,青年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预期,也要有“冷板凳坐长了也会热”的信心,静心研究,静心才能静思,静思方可静成。

水产学院副院长梁旭方教授:习总书记的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近年来,淡水鱼研究在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科技领军人才不够、重大原创成果不足等问题。学院将抓住机遇,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整合资源,凝练方向,集成优势,积极谋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不断提升服务淡水鱼产业发展能力。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宏宇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让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新常态下,科技成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动力,科技工作者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己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生产率,发挥科技创新应有的价值。

动科动医学院齐德生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原创性,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和路径不确定性特点,要赋予科技专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科学家为本,将极大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与潜力,以实际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本文由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整理)

审核人:张岳君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