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大学要警惕被“荣誉”绑架

作者:翟亚军 系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国的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荣誉”如此的渴望与追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荣誉”如此的随意与轻视,大学在廉价兜售着一些所谓“荣誉”的同时,又被一些所谓的“荣誉”绑架。“荣誉”的泛滥造成了大学的集体迷失,而一些臆造的、注水的以及透支的伪荣誉却反映出了我国大学建设中的许多真问题。

    臆造的荣誉

    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院可以说是臆造荣誉的最好代表。我国从恢复研究生导师制度之日起,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就被罩上了荣誉的光环。由于导师被臆想成为了一种荣誉,于是就有了一些不够导师条件的大学人费尽心思地想挤进导师队伍;由于导师被臆想成为了一种荣誉,于是就有了不合格“官员导师”的批量诞生。“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则导”的持续跟进终于坐实了“官大学问大”的传说。不过,“导师”的尊严和神圣也悄然消弭于无形了!

    研究生院不过是一种与现代研究生教育更切合的组织形式或者运行模式,与荣誉无关。在我国,能否批准为研究生院并不全部依赖学校的水平,其他如学科等因素都在当时的考虑之列。一些研究生院大学建树平平,除了名称不一样外,与非研究生院大学并无二致。但是,这些院校把设置研究生院当成一种荣誉,总觉得高人一等。而一些没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在设置无门的情况下,煞费苦心地在名字上大做文章。2012年研究生院设置全面放开后,当部分院校以为终于修成正果的时候,却出现了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旁听或列席的尴尬场景。

    注水的荣誉

    注水的荣誉莫过于大学评估和大学排名。评估犹如体检,其功能在于诊断,其目的在于防微杜渐,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常说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没有人在体检的时候想到要遮掩问题,但是大学评估则不然。我们的评估早已背离了评估的本质而异化成为一种评选——在2003年至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保优争先”几乎成了被评高校一致的口号和目标。在“保优争先”的激励下,评估活动变成了评估运动。近600所受评高校的优秀率达到70%以上,优秀和良好合计超过95%。这样的荣誉,对于取之无道的高校,不知是自豪还是惭愧!

    任何一个排名都能反映出部分客观现实,任何一个排名都不能反映所有的客观现实。即便不能说每一个排名指标体系都是优劣参半,但至少可以说是优劣并存。所以,理性客观地看待排名,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大学的成熟与否。如今,雨后春笋般的评估机构、五花八门的评估项目、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评估结果色彩纷呈。每一个排行榜的出炉都能引起部分大学的骚动,名次稍有提升,就会兴高采烈;名次不尽人意之时,就会另辟蹊径。真不知道这是大学的悲哀还是大学排名的悲哀!

    透支的荣誉

    透支荣誉最多的当属“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可否认,“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但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并不是为大学论资排辈,它一方面表明了这些大学在国内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更表明了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跻身世界一流,是这些大学的使命,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初衷。正如运动员入选到国家队,肯定是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再有实力也并不代表着冠军一定是你的。国内一流和世界一流有时有天壤之别——不要让中国足球的悲剧发生在“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身上。

    大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伪荣誉的泛滥会导致大学的浮躁和迷失,一个迷失于名利的大学,一个被各种伪荣誉所绑架的大学,会流于庸俗和浮躁。冲击世界一流,首先就是撇去浮躁,从“荣誉”中松绑。这既有赖于大学自身的淡定和坚守,更有赖于制度的完善和保障。破除晕轮效应,增强竞争的公平性;免除终身制,让伪荣誉没有栖息之所。如此,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脚步可能会更快一些。

光明日报:http://edu.gmw.cn/2013-12/19/content_9858228.htm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