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人民网】论文哥是怎样炼成的

 

“论文哥”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网10月20日消息(文/刘保 魏靓 摄/唐小涛 陈晓瑶)今年24岁的柳阳2009年从华农水产学院本科毕业后,免试成为该院的硕士研究生。今年,他又提前开始了博士课程。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两年时间里,他在 SCI (科学引文索引)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凭此骄人“战绩”,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柳阳被同学们称为“论文哥”。

  有人说,“犀利哥”“凤姐”等的出现是为了出名,属于故意炒作,但今天“论文哥”的出现绝非偶然。两年内在 SCI (科学引文索引)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6篇论文,就连众多所谓的教授、副教授都难以办到的事,一个研究生却做到了。

  “论文哥”到底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充满传奇色彩的科研之路

  大学本科期间,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每天比别人多学习一会,他先后获得了“三好学生”“三好研究生”“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本科还未毕业,他就免试录取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内鱼病专家顾泽茂,从事寄生虫学研究;两年后,研究生还未满三年,他又免试录取为华农水产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鱼类疾病与免疫学专家聂品,留校继续深造。

  “他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两内年发表了六篇SCI。”柳阳同班同学曾聪这样说道,而这一切在他看来却只是小事,“成绩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给我的,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他谦虚地说道。

  实验室“泡”出来的博士

  除了实验室和寝室,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他,每天早出晚归,为了科研不惜牺牲双休日和节假日,甚至一周也看不到几次太阳,每天呆在实验室,面对着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从不感觉孤单,实验有新的进展时他都会一阵傻笑。“每天呆在实验室的生活虽然很单调,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孤单。”在他看来,一天不学习就像生病一样,浑身不自在。“我喜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样很快乐,会让我像吃饱饭一样,不觉得饥饿。”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说道。

  这位实验室里“泡”出来的博士,有另外一个好习惯——从不陪女朋友逛街。“我从不陪女朋友逛街,也很少自己买衣服,我的女朋友一般和她高中同学一起逛街,现在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她帮我买的,有好几次还是她特意从北京给我带了几件过来。”别人眼中的神人,在女朋友眼中其实一般,“他很忙,我有时候不忍心打扰他,所以很多事就只有找朋友去做,虽然有些埋怨,不过想想就好了。”谈到他的成就,她觉得没什么,“做科研不是比数量,质量也很关键,再说这些成果还不能算真正的科研。”

  学生班主任不是吹出来的

  除了研究生这个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学生班主任。“大学四年,要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是柳阳经常对班上同学说的一句话。“三年的时间里,学班一直密切关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常到寝室看望我们,生病住院时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询问病情,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班主任和辅导员都做不到这几点。”班上的一位同学坦率地说。

  除了“论文哥”这个称号,同学们还给他取了另外一个称号——“小飞人”。“别看他比较廋,平时斯斯文文的,但在篮球场上,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速度快,跳的也高,投的更准,每次他们班打比赛我都是必看的。”从篮球场上的小前锋,排球赛、乒乓球赛和羽毛球赛的一员猛将,到足球场上的守门员,为班级争得了不少的荣誉。“热爱运动才会热爱生活,做好科研的前提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他看来。

  英文文献阅读笔记写6本

  “我是从河南过来的,高考的时候没有听力,相比其他同学英语比较差,所以每天早晨坚持读英语,静下心来阅读英文文献,每篇文献至少阅读10遍以上,都快翻烂了,经典的文献现在都会背。”他说,“这两年的文献阅读笔记我写了厚厚的6本,详细记录了每次的实验数据,这样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除了与外国留学生进行口语上的交流外,他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和国外学术大家进行学术问题探讨与交流,比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Whipps博士、匈牙利的Molnár和Székely,很多都形成了合作交流。“有一次,一位博士还专门从印度给我寄了一份学术资料。”他介绍,“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老外帮了不少忙,他们有最前沿的资料和理念,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都会很乐意帮助我解答,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邀请他们到中国来进行学术交流。”

  把听报告和做报告当成一种习惯

  听报告和做报告这个看似枯燥乏味又充满挑战性的事情,在柳阳看来,是每一位研究生和老师应该养成的习惯。一有空他就会去听报告,不管是本专业的还是非本专业的。他认为,作为一名研究者,要抓住每一个锻炼的机会,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讲出来,多和其他专业的人交流以获得更广的知识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

  做报告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一起讨论,提出意见,查漏补缺。听报告的过程是学习学术方法和思维,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出差,他都会带上两件东西——本子和笔。“有什么想法和灵感就能立刻记下来。”他说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脑子转的再快,也有忘记东西的时候,做科研是切忌“忘记”二字的。”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

  心态很重要,平和的心是一切的根本。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在患得患失中迷失自我。不要忘了你的梦想。”

  每一个和他对话的人,都有被他沉淀下来的感觉,所有的那些急躁、功利、郁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很恬静很享受。即使研一就开始发表论文,他也一直坚持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用他的感觉去衡量,一切都是很平静,世界很从容,他很淡定。

  纵使世界乱成一锅粥,他依旧是那样为了那份理想开开心心的活着,没有什么比一份心态更重要,他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干净的科研人。

  或许如其他的“哥”和“姐”一样不会停留很久或者稍重即逝,但“论文哥”执着于学术,执着与科研的精神始终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成功的经历每个人可以去学习。“论文哥”的成功,不是偶然。

 链接:http://hb.people.com.cn/GB/194087/194089/16157121.html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董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