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书院故事】迎新季:新基地·新气象·新希望

金秋的阳光洒在襄阳书院“两新”基地的彩虹步道上,欢快的喷泉折射出耀眼的光——这座承载着新农科2.0和新工科2.0光荣与梦想的校园,正热烈地欢迎着华农学子。

拖着行李箱的青年学生穿梭在绿植环绕的校园里,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孩子的新起点,志愿者们忙着指引方向……连日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听学子们细数新环境的惊喜与期待,看家长们畅谈心中的安心与期盼,感老师们诉说育人的热忱与信心。

学子体验:新环境里的“小确幸”与“小期待”

“从正门进来,满眼都是‘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生2410班的韩天沐站在广场前,望着崭新的教学楼与图文艺术中心,难掩兴奋。在他眼中,襄阳书院的新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透着一股“朝气蓬勃、蓄势待发”的气象。他说:“这是全新的开始,希望在这里收获更多新知识。”

这样的“惊喜与期待”,是不少学子的共同感受。工学院机械2409班黄浩峻刚走进学生区,就被宽敞明亮的空间打动:“智慧化教学设备、功能场馆一应俱全,宿舍配套更是超出预期,太惊喜了!” 而植生2410班王的乐则直呼:“建筑很有设计感,两人寝实在不要太爽!衣柜多、设施全,寝室阿姨还特别热情,住得特别舒心。”

前来“两新”基地的同学登上大巴前往襄阳书院(记者 川竹 摄)

校园环境也成了学子们称赞的焦点。智农2406班李丹梅常在傍晚漫步校园,看落日余晖洒在绿植间,“视野开阔,建筑设计也有巧思,自然植物又多,特别舒服”。植生2410班刘士畅更是把校园当成了“学习宝地”,“安静开阔,教室明亮整洁,实践实验室设备齐全,饭后散散步,学习效率都高了”。

清川6栋,返校学生报到(记者 川竹 摄)

清川4栋,返校学子报到(记者 川竹 摄)

部分同学也对学校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提出了建议。即便如此,同学们仍充满期待。智农2406班刘恩亮还记得刚到襄阳时,高铁站的迎接、宿舍楼前的指引,“人文关怀特别浓”。他已规划好未来:“多去田间实操,把理论和农业实践结合,再学学襄阳的历史文化,做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 机械2408班张瑜洁更是主动报名当起了志愿者,帮同学们指引方向,“听着大家说‘谢谢’,心里又暖又激动,这是我在新校园的第一个收获”。

植科院在襄阳书院举办班主任会议,布置秋季学期学生工作(通讯员 孙超 摄)

工学院在襄阳书院组织教师大会,布置师生入驻和教育教学安排等工作(记者 川竹 摄)

迎新期间,工学院组织学子参观工程训练中心,让大家对专业学习有一个全新认识。机械2408班张瑜洁站在5轴机床前,眼神发亮:“在武汉本部接触过3轴机床,没想到这里的5轴机床能实现A轴、C轴旋转,精度和效率都提升太多了!” 这次参观让她明确了方向:“未来要深耕数控加工、机床操作与编程,向‘能设计、懂技术、善应用’的机械工程师努力!”

农工2404班卢晓炅则被具身智能机器人吸引:“它能凭视觉辨色、靠触觉抓取,还能听语音指令,背后的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正是智能装备领域的关键!”他计划未来研发ROS2农业机器人:“用技术帮农民分拣、运输农产品,促进农业发展。”

家校心声:盼同学们“长才干”“成栋梁”

“硬件条件好,环境又安静,孩子在这学习我们放心!”机械2408班唐凯的家长送孩子报到时,特意走遍了校园。在他看来,虽然书院地段较偏,但老师、宿管员和志愿者的热情,让这份“偏”成了“优势”——“能让孩子不受外界打扰,安心学习!”

来自天津的一位家长站在工程训练中心外,看着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眼神里满是期待:“校园设计现代大气,希望孩子在这能掌握真本领,将来为襄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三农建设和乡村振兴出份力。”

而家长“梅姐”则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她送孩子时的喜悦:“宿舍条件简直是高配!感谢华农,盼着孩子学业有成。”

植科院智慧农业2403班开展收心班会(记者 川竹 摄)

工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工程训练中心(记者 川竹 摄)

书院举行狮山有约活动,这是王满囷教授与学生交流画面(通讯员 朱钧妮 摄)

“襄阳书院的实验室设备先进、运动场馆齐全,既能满足教学,也能供师生休闲。”就在迎新当天的收心班会上,植生2408班班主任王高峰充满信心地说。他认为,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项目式教学,开放实验室供学生搞科创,再对接企业资源,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培养专业热爱和使命担当。”

“这里有智慧教室、舒适宿舍,还有先进的实训设备,能让学生学到前沿知识。”工学院周全元老师笑着说,之前有学生问他襄阳书院怎么样,他总是这样回答:“我从心里喜欢这里,相信你们也会喜欢,这里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园艺林学学院黄远教授本是前来书院协调智慧园艺科研场地的,当看到各地学子到达书院时无不感慨:“襄阳书院有世界一流的植物生长培育设施条件,安静、绿色、开阔的校园环境,不断入驻的学科团队和学生,为校园增添了亮色,书院一定能建设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重地!”

襄阳书院组织学生收看阅兵仪式(记者 川竹 摄)

襄阳书院组织同学们开展耕读教育,这是毕耕教授在讲授实践课(通讯员 刘太硕 摄)

襄阳书院组织同学们开展耕读教育,这是同学们参观古隆中(通讯员 师一夫 摄)

襄阳书院组织枣阳粗布非遗课程(通讯员 孙超 摄)

襄阳书院组织足球赛(通讯员 孙超 摄)

时下,迎新已经结束,耕读教育、非遗展示、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襄阳书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崭新的校园里,学子们带着期待出发,家长们怀着期盼守望,教师们扛着责任耕耘。这座充满活力的新校园,正朝着“新农科”与“新工科”改革发展的目标,一步步书写属于它的精彩篇章。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关桓达)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