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迎新季】严建兵为研究生新生讲校史 寄语“宏农学,扬国光,日新永无疆”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晏华华)9月4日下午,校长严建兵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为研究生新生作校史专题报告,以“宏农学,扬国光,日新永无疆”寄语全体新生,追求卓越,勇敢追梦,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报告会现场(记者 晏华华 摄)

校长讲校史(研究生院 供图)

严建兵从“历史华农”“今日华农”“未来华农”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学校127年的发展脉络。

回望历史,学校肇始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抗战烽火中辗转西迁、薪火相传;新中国初期整合6所高校农科力量组建华中农学院,迁址南湖狮子山;20世纪80年代优化学科布局、形成特色优势;新世纪以来跻身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建设行列。他指出,小白塔见证了学校筚路蓝缕的创业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与“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校风,已融入一代代华农人的血脉。

聚焦今日,严建兵介绍,学校坐拥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学科建设上,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覆盖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八大门类,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平台方面,以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为引领,产出“六个一”等标志性成果。学校秉持“拒绝低水平重复、支持有价值冒险、反对平庸成功、包容有意义失败”的学术导向,通过高品质学术活动引领新生走近学术前沿。同时,学校坚守“五育融通”,倡导“无德育不立己、无智育不达人、无体育不狮山、无才艺不华农、无劳动不幸福”,着力打造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和美校园。

展望未来,严建兵强调,学校肩负教育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双重使命,需直面三大命题:如何以实际贡献取信于社会行业、服务国家战略;如何回应“未来谁来种地”“粮食安全如何保障”的时代之问;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他指出,面对世界变局之“困”、高教变革之“变”、农业发展之“战”,全体新生需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锤炼强农兴农本领。目前学校正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项目制驱动科创与人才培养联动,以真实场景锤炼实践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他希望同学们“到闻得到硝烟、听得见炮声的地方”扎根实践,以需定研、破解真问题,让行业解决方案成为“毕业答卷”,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同学们踊跃提问(记者 晏华华 摄)

报告后的互动提问环节,新生们围绕“研究生毕业就业形势”“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科研挫折应对”“生活压力平衡”等问题踊跃提问。严建兵逐一回应:

——就业难本质是生产效率提升导致传统岗位缩减、优质岗位供给不足,未来需依托生命科学等领域突破创造新机遇,研究生阶段应聚焦认知提升与能力拓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培养“浪漫主义情怀”以适应变局;

——科研成果科普需先提升自身认知判断力,引导公众从“被动信信息”转向“主动求真知”,研究者应兼具科研硬实力与科普主动性;

——科研失败是常态,需以辩证思维看待,过程中锤炼的大局观、协调力等“可迁移能力”,比课题结果更具长远价值,建议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面对同伴与家庭压力,要拒绝无效比较、立足当下,以坚持与行动替代焦虑。

报告会尾声,严建兵向新生提出三个思考命题:“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根源何在?”“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并期待同学们通过邮件分享见解。最后,他勉励全体新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追求卓越、勇敢追梦,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审核人  王瑞斌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