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迎新季】张天予:在够“大”的大学成长为像“大师”的人

“我相信在这里,我能接受到最前沿、最扎实的生命科学教育!”热爱生命科学的天津姑娘张天予如愿成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25级学生后,她期待自己能够在这里成长为“像大师一样的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张天予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刘欣茹 摄)

张天予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养过许多植物和动物。她还记得第一次见证生命的奇妙是在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要求完整记录从蚕卵孵化出幼蚕、吐丝、化蛹、成蛾、产卵、死亡的全过程。她喜欢看各类科普书和纪录片,喜欢高中时期的生物老师分享前沿知识,喜欢在高中的生物课堂上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踊跃交流。

当初只是觉得生物富有趣味性,张天予后来逐渐了解到医学进步、农业发展甚至环境保护都离不开生物学,如今她对于其中的合成生物学有了更加明确的兴趣,尤其是觉得能够设计和改造生物这一点,“将会为医药、食物、环保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

张天予参观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欣茹 摄)

张天予的父母都在学校工作,全家平时总会一起讨论她的成长,带她感受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也会带着她分析国家发展面临的困难。正是在父母的引导和一次次的共同讨论中,张天予懂得了困难就是机遇,她说:“生物是被卡脖子的领域,我就选择了生物科学。”也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华中农业大学“评价非常高”,张天予来到了这所对她来说够“大”的学校,吸引她的不仅有大校区、大科研平台、大师队伍、大成长空间,还有那个因为热爱而足够“大”的梦想,她说:“我希望成为一名既扎实做基础研究、又了解工程与转化路径的生命科学研究者与教育者,将来能够把基础发现用于解决健康或环境问题。”

为了这个梦想,张天予打算在本科阶段广泛涉猎,在多学科交叉学习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擅长的切入点,“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将更加深和精,我想努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造,研究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张天予也给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蜕变设定了一个个小目标,比如更加独立,学会时间管理,学会制定任务和实现路径图,学会团队协作,学会评价自己,学会情绪管理与压力调控,保持定期科研的动力与健康生活习惯,等等。

张天予在艺术馆参观(刘欣茹 摄)

“让探索成为习惯,让热爱指引⽅向。”她说,希望自己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问,将“为什么”和“怎么做”变成一种本能,希望自己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成为照亮前路、克服困难的光芒,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有专业深度、有人文温度、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杨正莲 审核人 吴义生)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