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闻特写】李震:建安部的“小陀螺”

寒假期间,李震在办公室值班

寒假期间,李震在办公室坚守岗位

1月29日,雨雪纷飞,气温骤降至零下2℃。

“看!是这个收发器的问题!”翠竹路与狮山“林中路”交界处,几个年轻人打开校园安防弱电箱,仔细检查着复杂的网络设备。

他们中,有一位神情严肃、身材高瘦的小伙,他就是建安部的李震——人称建安部“小陀螺”。

作为中共党员的他,忠诚担当、敢为人先;作为坚守安保一线的他,虑于细微、务实创新;作为同事眼中的他,友善热情、真诚大方。

他说,万物互联时代他要把安全保卫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

自己说:“我是在‘干事业’”

“每一处安防设施都关系着师生安全,把这些细节做好了,才能保证师生春节祥和。”2022年是李震在武汉春节值守的第四年,他说,自己的工作看似琐碎细小,却事关生命财产。

“每一次能为师生们排查解决一些安全隐患、妥善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我最开心的事!”交流中,一幕幕安全保卫画面呈现眼前。

消防报警!西苑某栋发生火险!2021年2月某天凌晨4点30分,学校建安部指挥中心接警,中心启动火险处置流程,李震与值班领导、特勤消防班等同事迅速携带装备随同消防车出动,入户开展搜救、背出独居老人、关闸断电、消防车连接水带灭火……一系列动作及时遏制火势,挽救老人性命,避免了发生较大伤亡事故。

李震说,“安全第一”“生命第一”“安全重于泰山”这些表述并不是“虚的”,人防、技防、物防、机制防,多数时候能将隐患消弭在萌芽状态。

2021年10月的某天下午,指挥中心通过烟感弹框发现警情,李震迅速联系建安部安全办、应急办同事出警,并调出楼栋监控实时指挥。不到2分钟,到达现场,经确认为马弗炉操作不当引起烟雾,管理人员现场对该单位安全负责人进行强化培训和调查笔录。

安全工作事无巨细,他说,能为师生们做一些服务保障,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形式”。

风雪中测试竹苑道路报警系统

风雪中测试竹苑道路报警系统

2021年3月8日,指挥中心,部署寒假前指挥中心工作1

交流寒假前指挥中心工作

2021年5月7日上午10点,西苑小区某楼栋消防水箱液位过低连续出现4次报警,指挥中心根据警情分流图立即联系建安部能源办、后保部物业去现场确认。经查,某住户家庭水管维修,楼栋单元总水阀事后未开启,经协调,在老师中午回家前开启水阀,这样才保证了该楼栋教师水源充足。

除了指挥中心管理,李震还负责校园安防建设,尤其是机构调整以来,深度参与校园安防规划、新建楼栋安防设计,在学校实验室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在“E建安”平台搭建时,也总能发现他的身影,还参与了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前期规划设计。

工作7年多,也有伤心事。他说,最怕接到学生突发意外的报警或者信息,每当此时,总有些“愧疚和悲伤”。也正是这一次次经历,让他坚定了把安全保卫工作做好的信念。

在李震看来,安全保卫早已经超越了“工作”和“职业”的定义。他说:“建安部提倡干工作有‘做事情’和‘做事业’之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在做安全保卫事业,在为学校‘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贡献力量,在为实现‘政治安全、校园安定、师生安宁’努力付出,这样就有了更高的眼界、更高的目标,干事创业的‘劲头’会大不一样!”

领导说:“他的工作‘常做常新’”

李震的说法在建安部部长张越处得到了验证。张越说:“李震有一股爱专研的‘劲’,做事实在明快,经常能把常规工作做得常新、做出创新!”

张越所说的“创新”,要从学校建安部指挥中心的建设开始说起。2019年年底,李震开始系统负责指挥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这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尖板眼”——以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方式搭建全校的消防、烟感、交通、安全保卫的指挥集成系统,一经建成,这里便成为全校安全保卫的“中控枢纽”。

“建设”是前提,“用好、用出质效”才是关键。如何更好发挥它的效能,建立安全保卫“大屏障”,是李震主要的工作。

“以前就是技术摸索,说明书怎么说就怎么用,”中心工作人员黄小芳说,“‘傻瓜模式’带来了便利,但总有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和支持下,李震与同事一起长期开展中心业务技能培训、联动应急队伍模拟演练,平均半月一次,有时候就在现场示范讲授,目的就是将预警、接警、处警流程化和机制化。

2021年5月20日,指挥中心,全省高校安全会议,介绍华农经验2

2021年5月20日,向全省高校安全会议与会人员介绍学校安保工作

和同事们在指挥中心研判油菜基地大棚积雪情况

和同事们在指挥中心研判油菜基地大棚积雪情况

机械和技术似乎有些“认生”。李震结合学校校情和保卫工作实际,根据《湖北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规定》《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标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完善了18个应急处置流程、警情分流图、接处警规范、安全保密制度等规章细则,做到依法管理、流程管理。

2021年6月5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一边认真听讲、一边记着笔记。主讲人李震正在传授他摸索的“独门绝技”——“场景还原法”。他针对每个有特点的事件,采取案例演示法、场景还原法等方式对火险接警、电话接警、卷宗管理、安全保密等工作,个案分析研讨处置策略。有场景、有事例、有图片,情景再现让大家耳目一新的同时更能掌握流程、依法依规处置。

李震还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创新平台管理。他通过钻研主流品牌设备功能与参数,与部门领导、同事请教,提出针对性方案,对接起不同厂家89栋建筑消防报警主机,联网近30000余个烟感和4000余台楼栋内摄像,在湖北省率先建立起稳定的、高效的具有烟感视频弹框报警功能、2.5D地图呈现、液位水压实时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消防物联网大平台。

2021年5月30日,全省高校安全会议在汉举行,与会人员齐聚华农,分三批在指挥中心观摩学习,这里探索出的一些好的做法逐渐推广到全省其他高校。

也正因如此,平台获得湖北省平安校园“七防工程”项目化建设优秀案例一等奖。

但在李震看来,这些“功劳”凝聚着一代代安全保卫人的心血,是统筹协调、齐抓共管、上级支持的结果,是安防设施、建安队伍、流程机制的整合效果。而他自己,只是“规范了制度、优化了程序,把效能发挥更大一些罢了”。

每当有些疲惫的时候,李震喜欢坐在指挥中心办公室思考。他说他有一个大梦想:让“智治”思维充分运用在安全保卫工作上,智治驱动机制创新、流程再造,将指挥中心打造成地空一体、人机交互、设施互联、快速反应的校园安全预警与管理的大平台!

李震的梦想与部门负责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张越说,未来将更加重视指挥中心建设,以更加优化的流程和制度,建好中心、用好中心、管好中心,赋能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智慧校园建设做贡献,为创建更好水平的平安校园、平安中国做贡献!

同事说:“他是‘拼命三郎’”

同事眼中,李震是立体的、是饱满的。

“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运动场,只要有安防建设与维护,基本上都能看到李震忙碌的身影。”同事罗晓峰说,李震就是“拼命三郎”,每天忙到“脚不点地”,对全校的安防设施、报警系统如数家珍,俨然一个不停转的“小陀螺”。

他还是学校安防工作的“行家里手”。懂业务更专研业务,总是能通过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提供符合当前智能化发展趋势和校情实际的最优化采购、建设、运维方案。

李震给同事柯技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农理科技防工程设计方案讨论会上。李震从实践出发给出了建设性的优化建议,在实现同样的效果的情况下,节省了建造和使用成本,为学校开源节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021年5月31日,建安部会议室,荣获建安部党员先锋岗

履职尽责,接过建安部“党员先锋岗”

风雪中与同事们检修狮山“林中路”监控设备

与同事们一起检修监控设备

一如7年前那个热情地给办公室同事打水沏茶的小伙,只要李震能办到,他总乐呵呵地帮助他人。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董小红和张玲说,自己在住院、小孩生病时,李震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安慰宽心,“每当此时,总会感到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她们说,长时间关注指挥中心大屏幕难免枯燥,“但是想到这么多同事,又倍感温暖”。

李震也说,建安部就是一个大集体,指挥中心是建安部的小团队,不管多么大的问题,只要集体作战、团队作战,“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就在记者发稿前夕,笔者偶然得知,李震前两天还冒着风雪,驱车送一位老人去校医院看病,因为没有电梯,李震直接把老人背下楼、送上车……

李震说,这些都是“本能”的。他说,自己的岗位不是孤立的,是学校的、建安部的岗位,热爱岗位与热爱学校、热爱师生、热爱同事是无法割裂开的。

雨雪天气中,李震和同事要检修完“林中路”的安防设施,一圈下来就是2个多小时。眼看又是疾风,而李震却笑道:“我们将继续雨雪兼程!这个岗位给了我这么大平台,没有理由不干好!没有理由不为学校‘发光发热’!”

这笑容,宛如雪天气中的一团火焰!

记者手记:

提及李震,一波“回忆杀”。

7年多前的一次采访,他那勤奋的身影、青涩的面孔犹在眼前。只是笔者文字浅陋,回头翻看,已成惘然。

无疑,李震就是学校基层工作人员的优秀代表。他的进步不仅仅在于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而在于抽象于具体事务工作、超然于事务性“搬运”,创新劳动、高效劳动,变“老黄牛”为“拓荒牛”,应变、思变、求变,谋划前瞻工作。

其实,师生员工中有一大批“李震”。他们爱岗敬业、默默付出,不甘平庸、拒绝躺平,把“工作”“上班”“职业”,变成了一种“事业”和一种“价值追求”。

食堂的师傅、校医院的医护人员、宿舍的楼管、大门的保安,普通师生员工的“凡尔赛”,却成就了无数精彩。他们的工作早已超越了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身无半亩、心念学校,身无半文、心存师生。

其美,犹如南湖畔的蜡梅,迎雪绽放!其爱,犹如这冬天的一把火,温暖校园!

这些人和事,是细微的、是个体的,但他们多了,就绘成了一所数十载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的基本底色。更进一步说,无数个最普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实践向度。

事实上,英雄令人向往,但平凡人、平凡事才是这个社会的主色调。一个基层单位,不可能每个教职员工都成为教授、院士,那么,一大批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精彩才是“正解”。

大小生活,俱念幸福。除夕前夕,为普通师生祈福祝贺,但愿他们有所希冀,祝愿他们融乐和美。

21世纪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但南湖新闻网将永远为普通师生员工留下新闻“词条”,为他们的奋斗留下应有的“脚注”。

无论时序更迭!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张越)

延伸阅读:【一线华农人】李震:保卫处的“多面手”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