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科技创新月】中华农业文明大讲堂第五期开讲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欣冉 李秀)11月8日下午,中华农业文明大讲堂第五期在图书馆举行,武汉大学信息学院吴平教授受邀作题为《探索农耕智慧之源—古农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的讲座。活动由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甘霖主持,全校200余名师生参加。

大会现场

吴平从系统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古农书的多重价值。她表示,古农书是古代农业文明演变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技术演进;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系统总结了选种、耕作、施肥、防灾等技术体系;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媒介,凝结着“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的生态理念及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更是农业思想的重要结晶,蕴含“民以食为天”“农为邦本”的治国智慧。

吴平教授作主题讲座

吴平在梳理古农书的发展脉络时谈到,从先秦《夏小正》对物候与农事的关联记录、《吕氏春秋》四篇农学体系的形成,到秦汉《氾胜之书》的技术集成、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的百科全书式总结,再到隋唐宋元《耒耜经》《农桑辑要》的技术革新与官修传承,直至明清《农政全书》的中西融合,这展现了古农书从萌芽到成熟、从经验积累到体系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农业文明在典籍中的延续与创新。

吴平认为,古农书内容博大精深、跨学科特征显著,涵盖农学、气象、工程、生物防治、园艺、医药、文学等领域,体现了古代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与开放性。隋唐以后,《耕织图》《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等图文并茂的作品推动了农技传播的创新,使农学知识更直观、更具实用性。在现实意义层面,她强调,古农书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绿色理念对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例如书中提出的轮作制度、绿肥培育、救荒植物利用等方法,与当前推进的生态农业、乡村振兴、“两山”理念高度契合。

吴平指出,目前当前古农书研究存在关注度低、数字化覆盖不足、部分典籍散佚残缺、跨学科整合薄弱等问题。古农书是中华农业文明的瑰宝,既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实用手册,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至今仍为现代农业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她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以开放视角参与研究,让传统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据悉,中华农业文明大讲堂是图书馆品牌学术活动,同时也是2025年研究生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是图书馆整合学科优势和农耕文化资源、深化农业教育、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举措,持续搭建起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

审核人 张柱红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