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德、识、趣、能” 四位一体,培育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农林高校基础生物学课程群改革侧记

五平方公里的狮山校园里,常常能看到一群一边行走、一边观察植物的师生。“大家看,这株鹅掌楸的花有什么特点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姚家玲教授的问题,为同学们心中的植物世界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这也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基础生物学课程群野外实践课堂的生动一幕。

自 2014 年起,依托湖北省名师工作室和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姚家玲教授领衔的基础生物学课程群项目组,积极探索农林高校基础生物学课程群改革,构建起 “德、识、趣、能” 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姚家玲老师向同学们讲授解剖花的要点(学通社记者 周丹丹 摄)

融通:让知识长出 “时代的根须”

“《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生物学课程是农林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然而,课程之间有效衔接不够、内容交叉融合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回首起教学改革的初衷,姚家玲老师表示,“针对这一痛点,团队坚持整体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类群到个体、细胞到生物大分子,构建系统性、交叉融合的一流基础生物学课程群内容体系。”

实践体系的革新也让人耳目一新。项目组设置了涵盖基础性—综合探究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实践项目,建设了与实体教学互补的虚拟实验项目,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构建了多层次、虚实结合的实践创新体系。

翻开项目组建设的教材,仿佛置身生物学的 “百科全书”: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就能观看光合作用机理的微视频,了解农民在田间记录的作物病虫害案例……这些新变化,源于项目组精心建设的6部新形态教材。通过引入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实践案例、学科前沿、社会热点及科学家故事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教材不能只记录过往的知识,还要长出时代的根须。” 姚家玲教授表示,团队以一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传承微生物学、植物学等经典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学科前沿、生产实践案例与课程教材紧密结合,建设具有时代性的立体化、数字化教学资源。

赋能:将一流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仲春时节,清新的百合花香氤氲在四教207智慧教室,一堂《植物学》课程在此进行。同学们手捧鲜花,一边观察花的形态特征,一边在赵毓的带领下探讨与花有关的奥秘。

“花有哪些经济价值?”“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会产生什么后果?”“农业生产上如何应对并利用这一现象?”……从书本到产业,从植物的特点到植物科学研究学术前沿,赵毓皆娓娓道来。

课堂上这一幕,是项目组成员将一流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真实写照。团队的结业考核也别具一格——同学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与植物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自行查阅资料,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并组队完成实验,最后的成果需要在全年级范围内现场展示。

同学们在开展创新性实验(赵毓 供图)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延展,项目组积极引用科研案例、学科前沿,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并推行开放式命题和创作型考试,设置探究性实验项目、教师研发项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这种层层递进式实践创新模式,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了做中用、做中研、做中创。” 赵毓表示。

启智:在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早在2018年,项目组就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一直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植物学》则是学校理科、农科、环境科学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如何把这门涉及全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课程讲好至关重要。在《植物学》课堂上,可以听到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强农兴农”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美育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理念,以专业伦理、勤奋拼搏为核心的科学精神……“这堂课从小的方面看涉及学生人生价值引导,从大的方面看涉及国家关于三农及生态的政策理论。”姚家玲说。

“辗转反复不能寐、月半抬头望,虽十年饮冰、至今热血仍滚烫……谁道那挫折无情、实验无常,试看江水东流、淘不尽真理荣光,愿勤读力耕、且看来日方长。”一次课上,姚家玲讲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学生们便写了一首词表达新一代学子学农的决心和梦想。

“人其实和植物一样,都需要潜心汲取养分,奋力生长”。在讲到植物的根茎叶时,姚家玲往往会从植物根茎的形态、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植物根系与植物抗旱性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培育抗旱作物,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和学习动力。

创见生物艺术展(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菌群实验后留下的培养皿被装点在一幅幅世界名画上,重现生机;2500多个三角瓶搭建的“金字塔”,水稻种子会随着时间推移生长;用试管装饰的“五牛图”,勾勒出了生命的线条……2022年5月,一场名为“创见”的生物艺术展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这场由上百名师生历时三个月创作而成的展览,是项目组成员陈雯莉教授《微生物学》课程“微生物作画”探索结出的硕果。她说:”严谨的科学实验和自由的艺术创作相融合,让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艺术审美都得到了提升。”

不止于此,项目组还建设了具有生命科学特色的思政案例库,通过名师示范锻造品德、价值引领启迪心灵,课内课外贯通,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互动,构建“双通双动”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增强了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亲和性和实效性。

结果:花开满径,果香满园

改革的成效写在学生的成长轨迹里。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生升学率近75%;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70 余项,本科生发表论文 40 余篇,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获奖 100 余项。更可喜的是,由学校生命科学爱好者组成的iGEM 团队,连续8次斩获全球金奖,2021年跻身OVERGRAD组TOP 10,获“Best Model”奖项。项目实施有力支撑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建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教育部首批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2.0 基地。

我校iGEM团队第九次斩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全球金奖(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不止于此,项目组建设的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在慕课平台吸引 25 万人次选课,《植物学》英文 MOOC 成为 “一带一路” 涉农高校的共享资源;系列教材发行量超 50 万册,被浙江大学等 180 所高校采用。海南大学等兄弟院校借鉴这一模式后,其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科创参与率提升了40%。

师资队伍也在改革中茁壮成长。项目组8 名教师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研发的 “三段递进式教学法” 入选全国高校教学创新案例。在最近的教学评估中,学生对基础生物学课程的满意度达 98.6%,有学生留言:“这些课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改变世界的勇气。”

这场始于课程的改革,早已超越了教学本身 —— 它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让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双向奔赴,也在一位位学子的心中,播下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种子。

(以上内容由匡敏整理,审核人:姚家玲)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