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安卓 练人杰)10月以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慧农业书院专业导论课相继开展,498名新生与123位教师共进行面对面交流176次,助力新生明确成长方向、化解成长困惑并激发成长活力。
培养专业志趣,明确成长方向
《植物生产类专业导论课》与《智慧农业专业导论课》课程中,傅廷栋院士、张献龙院士、姜道宏教授、别之龙教授、高坚教授、任竹清教授等16位教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关注学科前沿发展等方面,引导新生认识所学专业、了解相关产业并规划学业。除传统授课方式外,学院请3至5位老师与新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张献龙院士与新生交流(植科院 供图)
植生2405班的孔德辉等同学来到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B411,与张献龙院士交流。张献龙谈道:“棉花是制作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多年前西方国家的封锁使我国当时较多地依靠纺织品出口赚取外汇,鉴于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选择将棉花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张献龙还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扎根中国大地,立志解决未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边银丙教授与新生交流(通讯员 陈一诺 摄)
在真菌楼308会议室,边银丙教授与新生分享了自己数十年始终奔走在食用菌产业一线的内在动力。他说道:“当我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解决食用菌病害问题,乡亲们拉着我的手表示感谢时,我便意识到,这就是我的使命所在。”
畅谈求学岁月,化解成长困惑
姜道宏教授与学生交流活动(通讯员 王泽源 摄)
新生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模式、生活节奏转变之际,普遍会感到迷茫。姜道宏教授建议新生:“要有清晰的规划与明确的目标,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才更易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姜道宏教授还勉励新生要遵从兴趣、追求卓越,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做有主见、不盲从的人。
校长严建兵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通讯员 王捷贺 摄)
在学生综合服务楼103共同空间,校长严建兵与新生畅谈成长与发展相关话题。对于智农2404班的张洛伊同学询问的“如何克服科研中的困难”,严建兵教授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在科研以及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态,成功只是偶然。”他建议同学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正视问题,冷静分析后再做出判断。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提醒大家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与身边同学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在三综A609,李霞教授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激励新生提高主动性,抓住学习机会。她提到:“大学是一个从‘异养’到‘自养’的转变过程,就像植物从依靠胚胎内的营养过渡到凭借光合作用自给自足一样。大家不应仅仅埋头读书,还应多关注社会,拓宽视野,积极参与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关于如何平衡学业与生活的关系,她提议新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借助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的契机走出“舒适圈”,补齐短板,实现全方位的自我提升。
拓展学科视野,激发成长活力
此次“狮山有约”交流活动中,来自11个不同学院的老师与新生相约,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杨万能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通讯员 刘太硕 摄)
智农2403班董昂同学就智慧农机发展方向提出问题,杨万能教授基于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目前,我国大型集约化农业的发展仅适用于东北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他认为,聚焦小型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究同样极为重要,推动精耕细作不断完善也是一个颇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产祝龙教授同智农2404班的赵颜讲解百合、郁金香种球国产化相关问题,并且鼓励她积极投身科研工作,通过技术手段为实现种业强国贡献力量。智农2402班的张珂在与高坚教授交流时,了解到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渔业相结合所具有的巨大潜力,高坚期望张珂同学能够拓宽知识储备,秉持“勇攀渔业科技高峰”的信念,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
李竞一老师以精准定位跟踪奶牛营养状况为例,向智农2405班的司小龙讲解了现代技术手段在养殖业中的应用。他还鼓励司小龙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作物表型平台上,冯慧老师描绘了机器人参与科研工作的情景:“机器人能够扫描作物表型,精确地定位生长异常的作物,发现科学问题,从而为解决作物内在基因变化提供导向。”
据悉,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开展“狮山有约”师生交流活动至今已有6年。参与的学生群体从植物生产类专业新生扩展到包含智慧农业专业的全院学生,参与教师群体也从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扩展到全校教师。
审核人 孙超